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以来,统一战线坚持把毕节试验区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平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倾力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中国民主同盟(以下简称“民盟”)作为我国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三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将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当成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全力相扶,在乌蒙山间谱写了一首首携手共克发展难题的动人赞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立盟为公,以天下为己任”的民盟精神和“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
1988年5月,毕节试验区成立前夕,应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之邀,民盟派员参加赴毕节开展智力支边的工作组,并于5月底踏上毕节这片热土,走访调研8个县,行程超千余公里,彼时的毕节,贫困落后的现状深深地刺痛了工作组的每一个成员,也让民盟更加坚定了帮扶毕节的决心和信心。当年6月,毕节试验区成立,民盟旋即拉开了与毕节同心偕行、共同对抗贫困的序幕。三十余载栉风沐雨,民盟以真情与热忱,在乌蒙山间谱写出倾力帮扶的动人篇章。
以路为引开启帮扶篇章
路,是民盟走进毕节的第一站,也是民盟帮扶毕节贯穿始终的落点所在。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伊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钱伟长率专家顾问组两度赴毕节,帮助制定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对毕节试验区的脱贫、生态、交通、电力、教育等六项规划逐条把关。1989年4月28日,《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经过论证,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整个规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是可行的。
方向就此确立,方法的探索亦提上日程,民盟就此踏上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帮扶之路。
自1989年起,民盟发挥知识密集优势,选点毕节市七星关区何官屯村、青场镇等地开展科技帮扶。农业专家进村入户,早熟品种引进、播期调控、横坡种植等举措相继落地,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梯化成为关键技术。1993年,民盟中央在毕节科技扶贫三年试点的基础上,向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提出了《促进粮食再上新台阶以加速生态建设区开发的建议》。1996年初,民盟中央向中共贵州省委提出《贵州省贫困地区“九·五”实现稳定脱贫应优先发展大农业》的建议。2000年,民盟中央向中共贵州省委提出了《旱坡耕地梯化建设是贵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建议。2009年,根据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专题调研的分工,民盟中央圆满完成了“毕节试验区农村公路建设研究”调研任务,撰写了高质量调研报告,通过参政议政平台,为促进毕节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土路、土墙、土瓦。”梨树镇上小河村的“老主任”龙道伍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现在村子里早已没有这样的房子和路了,你们只能在照片里看到。”
2006年,民盟把上小河村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协调资金360万元为村里修建了当时毕节市的第一条通村油路,解决了制约上小河村发展的交通问题,民居风貌修复与公共空间建设同步推进,引进莱茵鹅示范养殖配套孵化设备与圈舍标准,蔬菜钢架大棚与反季作物组合种植稳定增收……
在民盟倾力帮扶下,上小河村“路通了,心齐了,产业活了”,村子“长相变了、气质变了”。2011年,上小河村被列为“毕节试验区五园新村”建设试点,入选“贵州省最具魅力的三十个民族村寨”。
进入新时代,民盟因势而新,以“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把一条条路连成网络。2023年7月,中央统战部印发《关于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的工作方案》;贵州省委、省政府推动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座谈会在毕节市召开,与会各方围绕助力毕节高质量发展给予高位指导。民盟中央第一时间对接七星关区实际,深化“烛光行动”“同心助学”“名医大讲堂”“乡村振兴大讲堂”等帮扶品牌,制定了《民盟“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实施方案》,提出了“1+20+N”的帮扶模式,生动诠释了民盟中央“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情怀与担当。
一路走来,民盟所开辟的,既有看得见的通村路、产业路、课堂路,也有看不见的“制度路”“协同路”“人才路”。民盟在乌蒙山间三十余年的探索,正是一部“找路、修路、护路”的实践史。
以村为径厚植振兴底色
1989年9月,民盟中央在毕节市明确了第一个帮扶点:何官屯镇(原何官屯乡)。当时的何官屯乡位居深山,人均耕地2.12亩、人均纯收入196元,文盲和半文盲占65.54%。水土流失,摧垮六成多耕地——摆在眼前的,是解决温饱的“攻坚战”。
在民盟协调下,一批批专家进村“问诊”,开展早熟品种筛选、推迟播期与横坡种植等耕作制度改革,大规模培训农技员与农户,确保“教会、愿学、能用”。门板当黑板,石灰画线,一批“长在田埂上”的农技员们,在深山里开垦出了万亩良田。
时至1993年,何官屯乡人均粮食增至317公斤,增长41.9%;人均收入增长78.4%。1997年,民盟专家在该乡进行“旱坡耕地梯化建设技术”试验示范,成果被毕节地区党委政府列入试验区生态建设“3356工程”,在全地区大面积推广……如今,走进七星关区何官屯中学,整齐的图书室、明亮的信息化教室,处处绽放着希望的光彩。
“我们的烛光图书室是常态化开放的,丰富的存书量完全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何官屯中学校长陈烁向记者介绍,2023年,民盟中央为学校援建了民盟烛光图书室,民盟宁波市委向学校捐赠了价值3万元的图书,进一步丰富了图书室的藏书,激发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时光流转。民盟对何官屯镇的帮扶从“耕作方法”延伸到“思维方法”,走出一条点亮未来的“希望之路”。
2013年,曾是“省级一类贫困村”的干堰村被民盟中央确定为定点帮扶村。有过先期成功经验,民盟坚持“先规划,后落子”,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定位“城郊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动雄嘎中央区域申报“市级湿地公园”,一座深植“生态定位”的新村初见雏形。
思路一变天地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架构让干堰村村民走上致富路,引入能繁母牛、建设高原食用菌基地、推动中药材种植,既有短平快,也有长周期;整合东部省(市)民盟组织与各类专项资金,完善环湖公路、景观提升、同心广场与村级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让村庄发展“底气”更足……几年过去,干堰村已蝶变为既有“颜值”又有“产值”的幸福乡村。
从解决“温饱难”到解决“发展难”,何官屯乡与干堰村共同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前者从“会种会学”起步,后者借“会营会管”腾飞,共同讲述着毕节从试验区向示范区转变路上的“民盟故事”。而民盟深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让一个村“强”起来,需要更深的底色、更实的路径、更久的耐心。
从点到面擘画发展蓝图
三十余年,民盟中央对口帮扶点——毕节市七星关区的变化是“可统计”的,也是“可感知”的:截至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5.73亿元到596.2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4元到城镇34521元、农村10505元,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1%,在全省排名上升了44位……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托举起“热腾腾”的日子。
在民盟的努力协调下,毕节市迈上“高铁时代”,有关部门启动建成飞雄机场连通23座城市,5条高速公路内外联通,高效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民盟参与协调立项的毕节倒天河水库大坝加高扩容综合治理工程和织金大新桥水库、金沙胜天水库建设,夯实了毕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如今的七星关区,梨树镇村走上“农旅+民族文化”发展之路,长春堡镇以“湿地+环湖路”带动近郊休闲,青场镇用“产销对接+保鲜分级”为生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青场镇早熟商品蔬菜栽培示范基地的菜农满脸欣喜地说道:“凌晨装车,上午就到成都。”
变化的更深处,在于人才,教育把“慢变量”做成“硬支撑”。在民盟中央牵线下,20个省级民盟组织、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与毕节138所中小学、7所职校结对,线上线下培训师生56.82万人次,建成43个“烛光图书室”。走进毕节六中,考试指挥中心、录播教室、同心会议室一应俱全,2013年至2023年,学校共有50多位优秀教师荣获民盟江苏省委奖励,2024年5月,学校收到民盟江苏省委新联会捐赠30000元,用于校园改善项目。
医疗帮扶,更筑牢民生“安全感”底座。“明眸工程”“康宁行动”“名医大讲堂”“新肝行动”“远程医疗”接续推进。北京中医院、成都五院、成都市血液中心等开展对口帮扶,北京康益德、温州眼视光、河北红十字、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下乡开展义诊培训。跟班学习、专题讲座、专家查房、病例分析等,多层次培训数千人次,义诊上万人次。2018年,七星关3个乡镇卫生院、58个村(社区)卫生室上线远程医疗,“最后一公里”被打通。
自2021年3月起,由民盟中央牵线、中国农业大学与贵州大学共建的龙凤“科技小院”成为贵州省第一个科技小院,常驻研究生3名,为农业生产“诊脉开方”。刺梨是龙凤村的特色产业,这些年在科技小院的研究帮助下,刺梨从亩产500公斤提升至目前的亩产800公斤,经济产值达700万元。在科技小院助力下,刺梨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产量提高34.9%,品质(维生素C)提高46.2%。
乌蒙山间,山风依旧。田埂上的足迹、教室里的笑声、高铁窗外的灯火……民盟深知,过去三十余年,凭的是方向与耐心,放眼未来,拼的是质量与体系——路在脚下,更在人心里。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