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台海外

“2025青年交流在贵州”黔港青年交流团走进贵安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黔港同心,青年同行。6月30日,“2025青年交流在贵州”黔港青年交流团(以下简称:交流团)前往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开展研学交流。

步入校园,交流团在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师生引导下,沿路参观了杏坛广场、状元桥、丽泽湖、图书馆等景观。参观中,6位学生担任导览员,向交流团生动介绍了学校建校概况和贵安新区发展脉络。

学生担任导览员和交流团互动沟通。


“我们的校园占地约500亩,建筑红顶白墙,高低错落。漫步其间,曲径通幽,连廊婉转,能听鸟语,可闻花香。课堂仿佛融入湖光山色,求知的热情应和着自然的脉动,在这里求学,感受着文化浸润与育人初心的同行。”学生导览员向交流团娓娓道来。

双方教职工边走边聊,就各自的办学经验、课程亮点及两地教育资源优势进行了深入分享,交流氛围轻松愉快。校园优美的环境与宜人的气候,令交流团成员沉浸其中,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交流团在校内京师大礼堂前合影留念。


随后,交流团来到校内京师大礼堂。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副校长仝璐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本次活动以‘同根、同心、同行’为主题,道出了此刻两地青年的共同心声。黔港学子今日相聚于此,意义非凡——我们血脉相连、文化同源,同样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对珍贵友谊的珍视。此次活动为黔港青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必将助力双方在交流互鉴中增进了解,在携手合作中促进成长。”

为深化黔港青年交流,拓展文化视野,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师生身着精美苗族服饰,登上礼堂舞台,为交流团献上苗族竹竿舞表演。

为了更深入地体验,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教师王一清邀请交流团全体成员走上舞台,开启了一场趣味横生的竹竿舞互动课堂,交流团成员席地而坐,沉浸式感受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课堂上,王老师先以一段优美的苗族舞蹈作为引入,生动讲解了苗族服饰、银饰、刺绣纹样等特色文化符号。大家亲手触摸、传递并试戴精美银饰,端详上面镌刻的精巧纹路,通过触感直观领略民族艺术的魅力,整堂课巧妙融入了美学教育与生活教育。

进入实践环节,“点、回、右、左”!在王老师清晰的口令和鼓点节奏指引下,交流团认真学习了竹竿舞的基本步法。黔港青年自发结对,互帮互助,反复练习要点。经过几轮磨合,学员们迅速掌握了节奏与配合大家肩并肩,脚步轻点,身上的银饰随着跳跃轻轻摇曳。在清脆的竹竿碰撞声中,彼此的距离迅速拉近,友谊也在欢乐互动中悄然加深。

香港慕光英文书院学生周贝姿表示:“学习苗族竹竿舞非常新奇,令人眼前一亮,和大家手牵手跳舞拉近了距离,倍感温暖。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贵州文化的跃动血脉。这份情谊我会永远珍藏,期待未来能在香港迎接贵州的伙伴们。”

谈及此次活动,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学生苏政宇感叹:“通过与香港同学深入交流我们才发现,原来远方也有一群和我们一样热情洋溢、珍视传统的年轻人。就像贵州拥有山水的故事,香港也散发着独特的温度和节奏。”他告诉记者:“无论是香港的港口灯火,还是贵州的山水烟火,都是这片土地上我们要遇见的美好。这里的山记得我们的欢笑,水映照着我们的友谊。”

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学生亲手写下的明信片。


短暂的相聚,深厚的情谊。记者在现场看到,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学生亲手写下明信片赠予交流团成员,上面写道:“欢迎来到我们‘洋芋国’!强烈推荐香港同学尝尝洋芋粑、炸洋芋、洋芋片……Have a good time!”一张小小明信片,寥寥数语,却承载着最朴实的热情与真挚的友谊。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