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统战 » 毕节

【同心筑小康】帮扶一个项目,带动一片群众——全国工商联帮扶织金农业现代化发展侧记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全国工商联为支持织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建设,帮扶织金县在马场镇文丰村建设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示范项目,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解决“怎么种”的问题和“怎么销”的难题,推动农旅联姻助力农业全面升级,成为织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智慧农业”构筑农业高新技术汇聚平台


智慧农业一端连着科技,一端连着农业,手机变成了农具,数据变成了农资。走进占地120余亩的织金县马场镇文丰村智能温室大棚里,瞬间感到暖意融融,让人惊奇的是,偌大的大棚里工作人员并不多。“这些‘智能大棚’不同于传统大棚,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实现自动化控制灌溉、自动化控制施肥、自动化控制室温等,有效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同时节水节肥节省人工达到95%以上。”项目负责人这样介绍。近年来,织金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在全国工商联的帮扶下,于2020年11月在文丰村建成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28.4亩,建有1座数控中心和2座韩国保温智能联栋温室及游客游览广场等设施,是集智能化生产、高科技农业展示、农业科技培训、观光游乐与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农旅示范项目,主要种植不同品种的茄子、番茄和羊肚等蔬菜,带动全镇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将数字化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引领群众从“体力”到“智力”,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会”种菜到“慧”种菜,助力乡村振兴。


智慧农业生态谷工人正在采摘西红柿


二、“云上智农”重构现代农业经营流通体系


“番茄后面的标牌是园区生产的西红柿身份证明,通过扫描二维码能追溯到产品从定植到成熟的相关种植信息。”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织金县结合气候条件,创设“菌+”果蔬的种植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菜农的亩产收益,并依托乌蒙山生态优势,打造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和“宫保农耕,织梦成金”品牌,树立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品牌,提高了品牌效应,实现“黔货出山”、品牌溢价。园区还打造了网红直播平台,嫁接直播、电商、品牌连锁和商超等销售元素,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农特产品渠道融合。同时,与山东亿云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国内各类蔬菜等农产品产销大数据,通过建立数字模型以及云计算等预测未来价格走势,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制定生产和销售方案,进行蔬菜的高价位采摘。此外,园区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创建云上农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以工带学让农户在参与园区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实实在在生产管理技术,由传统“输血型”转为“造血型”帮扶,目前共培育了2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


智慧农业生态谷蔬菜云中心


三、“惠农组合”构建现代化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园区结合季节优势和产品特点,引入20户脱贫农户加入到“家庭农场”,以夏季种植西红柿、冬季种植羊肚菌等农产品的轮耕模式,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羊肚菌可实现亩产鲜菌500斤,亩产收益达到30000元。同时,园区统一提供大红番茄种苗、农资以及全方位技术指导,每户领种2亩左右,为保障农户的基本收益,在产品未进行采摘销售之前,每户每月发放3000元劳务费,发放约4个月。大红西红柿每亩定植2000株,亩产目标20000斤以上,每户可获得约36000元收入,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并辐射带动了周边100余户农户的经济收入。据了解,园区采用“投资商+运营商+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以现代化农业园区为基础,将菜农组织起来,以户为单位,以劳动力入股,承包智慧大棚区域地块进行种植、自主管理,前端公司提供农资、肥料、设施设备、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中端农户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种植,只投入劳动力,着力解决了传统农业的地块分散、资金不足、缺乏技术、没有销路的痛点,实现了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切实将产量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来源:织金县委统战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