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统战 » 贵阳

城市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与价值转化 ——解码“观山湖实践”的贵州样本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如何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中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找到一片生存、传承与发展的沃土,这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道关乎城市灵魂与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命题。

贵州,素有“文化千岛”之称,是苗族、布依族、侗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其省会贵阳市的新核心——观山湖区,从一片阡陌农田之上崛起,在短短二十余年间发展成为集金融、会展、大数据、生态宜居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观山湖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张可以描绘最新最美图画的“白纸”,又天然地浸润在贵州浓厚的多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截至2025年1月,该区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比高达25.63%,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亦占17.57%,形成了典型的多民族交错杂居格局。

如何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新兴的城市肌体中不仅得以存续,更能被激活、转化,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观山湖区拒绝“造景式”的表面功夫和“输血式”的被动运营,以“活态传承、有机融入、价值转化”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条将民族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

“固本培元”:构建民族文化传承的城市空间与社会基础

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有承载它的空间和传承人。观山湖区的实践,始于为民族文化“安家”和培育“传人”这两大基础工程,为其在城市落地生根提供坚实的土壤。

(一)“文化进城”,在城市景观中植入民族符号

观山湖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初,就有意识地回避了“千城一面”。它并非简单复制吊脚楼或鼓楼等传统村寨的建筑形态,而是将苗族银饰、布依族蜡染、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元素、图腾符号、色彩美学进行提炼与抽象,巧妙地融入现代建筑、公园景观、公共艺术品之中。在贵州省博物馆、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等坐落于区内的地标性建筑设计中,能清晰地看到对民族元素的现代化转译,让每一次进入公共空间都成为一次文化浸润。城市公园的雕塑、步道的地铺,也点缀着源于民族传说的艺术造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有机融入城市肌理,使得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便能时时处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存在,让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城市中鲜活的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

(二)“活态传承”,在社区与校园中培育文化传人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人。观山湖区将传承的重心下沉至社区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的活动。在社区层面,观山湖区近年来举办了超过40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将蜡染、刺绣、鸟笼制作等手工艺体验工坊和民俗知识讲座直接送进现代化的居民社区和商业楼宇。这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为城市里的“新市民”提供了一个具体、可触摸的平台,去了解和学习脚下这片土地的本土文化。在教育层面,将民族文化系统性地纳入中小学的美育和素质教育体系。一些学校开设了蜡染、刺绣、芦笙、民族舞蹈等兴趣课程,并常态化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校外辅导员,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学习并爱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创新引航”,在青年群体中点燃文化热情

观山湖区最具开创性的探索,是将民族文化全面引入“青年夜校”这一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平台。自2024年成功试水后,2025年的课程全面升级,不仅有民族历史、民俗风情等理论课,更有涵盖苗族蜡染、布依族扎染、银饰锻造、马面裙制作等12项精湛传统技艺的实践课。一时间,“到青年夜校学非遗”成为观山湖年轻人的新时尚。截至2025年7月,该非遗课程已累计培训学员超过1100人。这种“从娃娃抓起”并延伸至青年群体的教育模式,不仅是在传授技艺,更是在青年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为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储备了最宝贵、最具活力的“青春人才库”。

“融合创新”:推动民族文化资源的“三化”蝶变

如果说“固本培元”解决了文化“活下来”的问题,那么“融合创新”则旨在破解文化“火起来”的难题。观山湖区依托其作为贵州大数据和金融中心的科技、市场和人才优势,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跨界融合,实现了“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华丽转身。

(一)“文化+科技”:数字赋能下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核心区,观山湖区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一方面,利用VR/AR等技术,对非遗进行数字化建档和沉浸式体验开发。一个标志性项目是,携手多彩新媒体集团,在百花湖畔打造集数字视听、文艺文创、康养度假为一体的“小兰山数字生态产业村落”。该项目将前沿数字技术与古朴村落、原生态民族文化相结合,成功塑造了观山湖区在数字文化领域的领先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对民族文创产品的需求偏好,指导手工艺人和设计师进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创作。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媒体手段,已经让深山里的绣娘能够直面全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者,科技真正成为了连接文化与市场的桥梁。

(二)“文化+创意”:让民族遗产变身时尚潮流

观山湖区积极搭建平台,鼓励设计师、艺术家与民族文化传承人展开深度合作。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如“瑞银鸟”“五彩黔艺”“蓝花叙事”等。他们将繁复的苗绣图案简化应用在T恤上,将布依族的土布工艺改良用于制作高端礼品,不仅提升了民族文化的附加值,更使其成功“破圈”,进入了广阔的年轻消费市场,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尤为瞩目的是,“瑞银鸟”的银饰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其海外旗舰店更成功落户马来西亚吉隆坡,成为贵州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三)“文化+旅游”:打造都市里的“诗和远方”

不同于依赖自然山水和古老村寨的传统民族旅游,观山湖区探索出一种独特的“都市型”民族文化旅游新模式。它将民族文化体验与城市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公园等功能区巧妙结合。游客可以在参加一场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后,顺道走进融合了侗族鼓楼元素的精品酒店;可以在逛现代化购物中心时,偶遇一个充满蜡染、银饰的“非遗快闪集市”;也可以在观山湖湿地公园的绿意盎然中,欣赏一场原生态的民族歌舞表演。最近,公园内的古典园林丛碧园经过改造后,更是引入了贵州京剧院的国粹表演,打造沉浸式的戏曲文化体验。这种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观山湖区的旅游内涵,为商旅人士和本地居民创造了独特的“城市微度假”体验。

(四)“文化+IP”:“民族大联欢”的现象级吸引力

在众多品牌中,“民族大联欢”系列活动已从一场活动,升华为观山湖区乃至贵阳市的一个现象级文化品牌和城市IP。通过整合民俗展演、非遗市集、美食体验、互动游乐等元素,观山湖区将其打造成一个“好吃、好玩、好看”的民族文化嘉年华。该品牌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过200万人次,直接带动消费逾8000万元;线上相关信息发布量高达17000余条。这一品牌的巨大成功,不仅在于其经济效益,更在于它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共享欢乐的盛大节日,在共赏共乐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观山湖实践”的现实审视与未来展望

观山湖区在城市民族文化传承转化发展方面的探索,不仅有效保护了区域内的文化多样性,更通过文化产业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塑造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城市品牌形象。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共性的挑战与值得深思的问题。

真实性与商业化的平衡。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变味”和“空心化”。过分迎合市场,可能会导致对文化内涵的简化甚至曲解,使其沦为一种肤浅的消费符号。观山湖区需要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核在转化过程中不被侵蚀,坚守其“本真性”。

传承人权益的保障。民族文化的真正主人是世代传承这些文化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文旅融合、文创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文化传承人能够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经济回报,避免出现“文化火了,传承人穷了”的现象。

从“符号化”到“生活化”的深化。目前,观山湖区在城市空间中植入民族文化符号的做法值得肯定,但这仅是第一步。未来,更应思考如何将文化从视觉符号,进一步深化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需要更深层次的社区营造和公共文化服务,让民族文化的精神,如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守望相助的社群伦理,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精神的构建之中。

展望未来,观山湖区的实践正朝着更系统、更有深度的方向迈进。深化“东西辉映”格局。持续深化“东部广场看展演、西部村落享体验”的“东西辉映、动静相宜”发展格局。东部,加速推进民族大联欢广场二期工程,丰富演艺、展陈、市集等业态;西部,以百花湖畔的六个民族村寨为核心,构建高品质的民族文化生态圈。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观山湖实践”还将继续深化。届时,民族文化的体验方式将更加多元和智能。也为全国其他新兴城市如何处理现代性与地域性、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

(作者肖锐,系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