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统战 » 黔东南

黔东南州做大优势,补齐短板——奏响民族团结和美乐章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从“村BA”到“村超”,短短两年时间里,黔东南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线下活动如火如荼,线上讨论热度不减。

这些民族体育赛事“出圈”的背后,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是共聚共乐的体育盛会,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一直以来,黔东南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优势,补齐短板,不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写好民族文化“文章”,建好民族团结食堂,一幅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民生幸福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做强民族文化“文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今年11月,2023“香港明星足球队对战榕江村超联队”足球邀请赛在香港大球场举行。这是继今年8月香港明星足球队到贵州一战“村超”后,双方的第二次联动,在屏幕内外持续引发关注。

从村民的自娱自乐到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目光,这个夏天,“村超”火爆出圈。据统计,自开赛以来,“村超”单场最高上座人数超6万,全网浏览超480亿次,抖音视频播放超130亿次,各项数据创下历史纪录。

人们在激烈的足球赛事中欢呼,也沉浸在多彩的民族文化里。“不同村寨带来的表演,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璀璨的民族文化为‘村超’添彩。”榕江县民宗局局长盘英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村超”搭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全县各族群众、全国各地游客欢聚在一起,共享乡村“嘉年华”,奏响民族团结和美乐章。

对于黔东南州来说,“村超”的火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黔东南州享有“歌舞之州、百节之乡”等诸多美誉,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省级非遗218项307处,居全省第一。此外,每年有各类民族节日390余个,其中万人以上的节日有120多个。

一直以来,黔东南州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做强民族文化“文章”,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开创了锦绣黔东南多彩文化新篇章。

今年4月,台江县举行“苗族姊妹节”系列活动,各族群众欢聚台江县赏歌舞、品美食;7月,镇远古城热闹非凡,2023年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在这里举行,除了激烈的赛事,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在过去不久的10月,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在台江县台盘村落下帷幕,网络点击关注量达400亿人次;11月,榕江县摆贝苗寨迎来一年一度的苗年;12月,2023中国侗年在黎平县肇兴侗寨举行……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锦绣黔东南连番上演。

放眼望去,黔东南州举行的各种活动和赛事就像一条条“纽带”,在宣传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相聚于此,共享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消除“障碍”助发展

“距离我上一次去榕江县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这次是奔着‘村超’来的,在现场和村民之间流畅的交流让我很意外。”今年7月,在“村超”现场,来自广州的摄影爱好者宋志强惊讶地表示。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宋志强长期活跃在全国各地。2016年,宋志强第一次到榕江,在路边买西瓜时因为语言交流不畅,双方比画了很久。

“那些长期生活在村寨里的上了年纪的群众,大多听不懂也不会讲普通话。”有了买西瓜的“教训”后,在后来的村寨拍摄中,宋志强特意请了当地会普通话的年轻人一起参与。如今,在“村超”现场,看到来自各个村寨的群众自如地和游客交流,让他惊喜又意外。

如果说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村超”添彩,那黔东南州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则为“村超”的走红打了一针“催化剂”。

在拥有415个中国传统村落、12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黔东南州,曾经有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存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近年来,黔东南州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参加培训后,我说起普通话时流利了很多。我还开通了直播,在宣传家乡风土人情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小店打广告。”说起榕江县民宗局开展的“推普兴乡”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榕江县栽麻镇高硐村村民谭春美有感而发。

农忙过后,在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一场别样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成果验收正在这里展开。

“为了检验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成效,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到田间地头或者群众家里进行‘验收’,并根据群众的学习成果进行奖励。”台江县民宗局“推普兴乡”行动负责人杨迎忠说。

在杨迎忠看来,语言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期良好的环境,如果只是集中起来培训几天,平常不使用,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为此,台江县民宗局创新探索出“十户一体”“小手拉大手”“联户长”等方式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着力营造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推普兴乡’行动不仅激发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还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群众反响热烈。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杨迎忠说。


建好民族团结食堂——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早上7点,家住台江县方黎湾社区的杨昌英准时起床,收拾整理一番,步行几分钟送孙子上学后,便到楼下的民族团结食堂花五块钱吃早餐,和邻里聊聊家常。

“从农村搬到城里,上学看病都方便,生活已经好太多了。如今社区里还办起了民族团结食堂,经济又实惠。”杨昌英笑呵呵地说。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在黔东南州,“出圈”的不只“村BA”“村超”,还有民族团结食堂和文明新风。

2022年,省民宗委在黔东南州补助1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开展民族团结食堂建设试点,取得明显的成效。在总结2022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黔东南州深入推进民族团结食堂建设,不仅有力助推移风易俗、企业增效、群众就业,还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结合社区搬迁群众及企业职工就餐实际,我们推出了5元早餐和10元经济实惠餐,不仅解决了社区部分留守群众和企业员工的就餐问题,还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方黎湾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5月,施秉县飞凤社区民族团结食堂建成并试运营。该食堂从厨师到服务人员,均是从社区搬迁群众中聘请,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走进天柱县三门塘村,清澈的江水、古朴的建筑,浓郁的民族风情加上民族团结食堂里的地道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三门塘村将民族团结食堂、油茶体验馆、民宿统一规划,纳入三门塘旅游产业化发展布局,还因地制宜将民族团结食堂办成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和道德讲堂等,丰富了民族团结食堂的时代内涵,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2022年以来,三门塘村民族团结食堂共举办民族文化活动50余场,接待各类旅游团队200余次,创收200万元。

从台江、施秉到天柱,关于民族团结食堂建设的生动实践,黔东南州不胜枚举。

黔东南州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紧扣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工作,全力推动民族团结食堂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优供给方向发展,将“小食堂”打造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文明新风、传承民族文化的“大阵地”。


(来源:贵州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