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统战 » 黔西南

《中国民族报》| 贵州贞丰县心安处社区: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互嵌式发展之路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之一。我国用5年时间解决了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

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说,迁入新居不仅是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过程。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兴街道心安处社区成立于2018年10月,共安置搬迁群众1641户7334人,涵盖汉、布依、侗、苗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31.74%。2021年以来,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西南工作组贞丰县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贞丰县工作小组”)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在心安处社区等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重点做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文化交融等服务工作,探索出一条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发展路径。

以就业帮扶激发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心安处社区以保障就业为核心,围绕“建基地、兜底线”精准发力,着力解决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共居共事中实现共同富裕。

建基地,保障就业激活发展潜能。贞丰县工作小组投入协作资金760万元,建设了3600平方米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引入制伞、服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4家,带动200余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走进心安处社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四层厂房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布依族员工王秀英正在雨伞加工车间忙碌,“以前,我家住在山上,靠种玉米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我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我们的居住条件改善了,住上了楼房,还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生活是越来越好了。”王秀英说。

兜底线,筑牢互嵌发展根基。2021年以来,心安处社区开发了图书管理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64个,重点保障社区内困难家庭、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

“我们将群众就业工作抓实抓牢,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就业岗位,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心安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忠文说,通过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提升各族群众对新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牢“铸牢”的情感根基。

以治理创新推动各民族参与基层事务

心安处社区坚持以搬迁群众需求为导向,有效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做好民生服务工作。心安处社区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了新市民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公共设施建设,将充电桩项目每年获益5000余元的集体收入反哺到社区公共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普惠共享的民生保障。

织密组织网格,创新五色管理模式。心安处社区创新分类管理模式,将社区居民划分为红色党员户、黄色留守家庭、蓝色残疾户、绿色创业户、粉色文明户等5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对应组建管理服务队伍,实现动态管理、精准服务,让新市民住户遇到困难时知道找谁帮、有人帮,切实提高响应速度。

以文化交融增进各民族心理互嵌

易地搬迁社区“稳得住”的核心在于“心安稳”。心安处社区通过空间营造以及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各族群众凝聚为相亲相爱的“情感共同体”。

漫步心安处社区,路灯杆上的铜鼓纹样与休闲椅上的苗绣图案相映成趣。这些文化标识,不仅是各族群众的乡愁记忆,也是各民族共同建设新家园的生动诠释。

在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建设的“乡愁馆”里,铜鼓、石磨、背篓等老物件陈列其间。布依族老人韦阿婆抚摸着自家捐赠的织布机说:“想老家时,我就来这里看看,和老姐妹们聊聊天。”这些熟悉的场景,让老人找到归属感。

依托东西部协作结对机制,心安处社区常态化组织文化活动,开展了书香浸润系列文化活动,使新市民书屋成为各族群众茶余饭后学习和休闲的场所。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动员社会力量为书屋捐赠图书5000册,彰显了两地群众跨越千里的情谊。

心安处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是基层“铸牢”的生动实践,也是东西部协作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这座黔西南山区的多民族新家园,如今已成为易地搬迁社区“融得进、过得好、能致富”的一个样板。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