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市凤冈县蜂岩镇中心完小的操场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正排练当地的非遗节目“土家脚盆龙”和丝弦灯;在凤翔社区的广场上,一场名为“和谐家园”的慰问演出活动让老人和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在凤冈县,不论是乡村学校,还是田野农家;不论是民族特色村寨,还是高原茶山;不论是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还是车间,无不让人感受到邻里和睦、社区和谐、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凤冈县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挖掘和传承工作
8月18日,凤冈县蜂岩镇中心完小的操场上,伴随着激扬的锣鼓声,孩子们双脚踩在脚盆上移动,认真练习着动作。这是该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同学们在排练非遗节目“土家脚盆龙”。
蜂岩中心完小的学生表演土家脚盆龙
近年来,蜂岩镇中心完小在课外活动中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组织少年宫的学生编排“土家脚盆龙”、丝弦灯、黔北吹打、钱杆舞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节目,受到学生的喜爱。2007年,该校成功申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2013年成功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
安其然原本是蜂岩镇中心完小的校长,退休后,他全身心地投入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中。安其然认为,组织学生参加非遗学习和排练,不仅能让他们在传承中感受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接续传承的责任感。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增强“五个认同”
凤冈县琊川中学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学校始建于1956年,如今已成功申报“中国工农红军遵义凤冈红军中学”,琊川文化陈列馆和黔北革命政权陈列室是学校的红色教育场所,近年来,学校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工作。
凤冈县在高速公路出口设置的宣传标牌
“学校成立各部门协同合作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进工作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琊川中学校长薛洪江说。
琊川中学充分利用学校的红色资源,每年组织师生参观琊川文化陈列馆和黔北革命政权陈列室。同时,组建一支由学生组成的讲解员队伍,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后特色服务“红色解说社团”活动。截至目前,学校的黔北革命政权陈列室已累计接待县内外各界参观人士达万余人。
共建邻里团结和谐幸福新社区
听说省民宗委组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谐家园”演出活动将在小区广场举行,凤冈县凤翔社区的居民刘大爷早早地来到广场。
省民宗委到凤冈开展慰问演出
2017年,刘大爷搬迁到凤翔社区后,儿子和儿媳都在县城务工,他每天就是接送孙子上学,空闲之余就与社区的老人聊聊天,生活过得舒心。
凤翔社区是凤冈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居民来自全县13个镇(街道),共有1512户6448人。该社区通过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就学保障平台、就医保障平台,完善农贸市场、便民超市、金融服务点等服务业态,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同时,该社区采取走出去就业、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组织输出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引进11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社区400余名居民在家门口就业,解决200余名困难群众就近就业。
如今,走进凤翔社区,随处能看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同谱民族团结曲,共唱和谐凤冈歌”等标语,让人真切感受到邻里团结、和谐幸福的社区新气象。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走进凤冈县新建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长碛古寨,寨前河堤上伫立的“民族团结”四个银色大字在红石榴雕塑的装点下格外醒目。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长碛古寨
“为保护和利用好长碛古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我们修缮了乡愁记忆馆、跳礅、水车、碾坊等景观,打造了农耕稻草乐园,全方位展示土家族的农耕文化。同时,加大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力度,引导群众编排民族文化节目,深受游客喜爱。”长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俊高介绍。
近年来,长碛古寨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致力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开展文化“铸魂”、生态“固本”、旅游“富民”工程,整合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年均旅游人数达10万人次。
现今,长碛古寨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全力保护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