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更好营造贵州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浓厚氛围,深度挖掘、提炼贵州省示范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即日起,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遵义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工作成效,敬请关注。
粘皮、穿针、引线、拉紧、再穿针……10月27日,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主题宣传采访活动走进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在该乡八一社区棒垒球就业帮扶车间,近40名工人正在认真缝制棒球,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在缝制的过程中,大家时不时拉拉家常,整个生产车间呈现出一片繁忙而和谐的景象。
“棒垒球就业帮扶车间按件计发工资,大家每天记下当天缝制的数量,作为申领工资的依据。”道真自治县委统战部信息服务中心主任胡学林介绍,棒垒球就业帮扶车间是东西部协作项目,目前已运行一年多,整体效益不错,吸引了很多易地搬迁群众和当地剩余劳动力前来就业。
苗族群众冯光勤是棒垒球就业帮扶车间的一名工人。她动作娴熟,缝制好后,麻溜地将棒球放在前方的白色盒子里,上面写有她的基本信息。“这里上班自由,我有空就来车间做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冯光勤很满足。
八一社区位于上坝土家族乡腹地,距离道真自治县城中心5公里,常住人口2160户9580人,是道真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汇集了来自该县15个乡镇(街道)的6000余名搬迁群众。
“除了棒垒球就业帮扶车间外,这里还打造一个食用菌厂,就业群体中有90%以上都是搬迁群众。”上坝土家族乡政法委员邓国勇介绍,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发展、能致富的目标,八一社区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帮扶车间就业、引导外出务工三种方式,解决易地搬迁群众以及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棒垒球就业帮扶车间外墙上,“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的宣传标语惹人注目。截至目前,八一社区精准推送用工信息3000余人次、开展就业培训1200余人次,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全部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八一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有7000余人,占社区总人数的74%左右。其中,搬迁群众主要是仡佬族和苗族,本土居民以土家族为主。”邓国勇介绍,八一社区打造了乡愁记忆馆、春风小院等活动场所,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停车场、篮球场等附属设施,并以广场舞、土家摆手舞、唢呐、鼓号等为载体开展各类文娱活动,着力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大团结良好氛围。
走进邓国勇口中的“乡愁记忆馆”,记者看到,里面摆放着木架床、农具等搬迁群众此前使用的物品,土墙屋、泥巴地等布置真实还原了搬迁群众以前的生活环境。继续往里走,在“奋斗是最好的感恩”展示墙上,群众参加文艺演出、学生篮球场合影、社区干部宣讲政策等一张张照片,定格下八一社区群众生活的幸福瞬间。走出“乡愁记忆馆”, 来到八一社区“院坝协商”议事室,“道真自治县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训——食用菌种植培训班”正在举行,学员们听得极其认真。
“八一社区以社区平台公司为依托,坚持按照‘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组织培训,力求让每个学员都能通过培训学到实用技能。”邓国勇介绍。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八一社区注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社区工作有机结合,目前形成了“强化基础建设,让群众搬得放心;搭建就业平台,让群众干得称心;强化社区管理,让群众住得放心;创新亲情服务,让群众过得顺心;创新文化活动,让群众融得舒心”的工作体系,全方位提升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