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近日公布,余庆县松烟小学名列其中。
余庆县松烟小学从2010年便将腰鼓“带进”学校、“带进”课间,并通过每年一届的腰鼓比赛,在提振学生精气神的同时,有力地传承了民族文化。这是余庆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自2021年我省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以来,余庆县牢牢把握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有形有感有效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咚咚咚、咚咚咚……”刚走进遵义市余庆县中等职业学校,锣鼓的声音便远远传来,几个戴着红色帽子的“矮人”正随着音乐起舞。这是学生们正在排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矮人舞。
矮人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余庆县农村广为流传,它以其诙谐、幽默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之余,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进取精神。
余庆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张慧婷说:“我们学习矮人舞已经有两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和领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我们学校除了矮人舞,还有舞龙等民族文化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学校,有助于学生了解它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同学们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余庆县中等职业学校舞蹈教师杨德美说。
在余庆县,非遗“进”校园已是常态。
近年来,余庆县以“传承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校园”为目标,依托中小学校现有场地,利用闲置教室和设施先后在全县中小学建起15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场地保障。同时,将矮人舞、敖溪花灯、余庆龙灯、钱杆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课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将泥牛黄、钱杆舞、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在综合实践课、地方课进行集中学习。
在余庆县龙溪小学课间操时间,只见全校1600余名学生着装统一、手拿钱杆、整齐划一跳着“钱杆舞”。学生手握钱杆中段,绕体打击自己的肩、背、腰及四肢,漂亮的钱杆飞舞,哗啦啦的铜钱串脆响……
“钱杆舞”的历史距今已有400多年。2019年,“龙溪钱杆舞”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
“我们通过课间操形式,寓教于乐,将‘钱杆舞’融入校园,使得学生在健身的同时,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龙溪小学负责人介绍,该校为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将“人人会打钱杆”作为目标。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该校将“钱杆舞”与现行的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丰富“钱杆舞”的时代内涵。如:语文组开设了《钱杆舞历史》校本课程;数学组把钱杆、钱杆舞与“数学广角”活动结合,课堂上将“钱杆舞”作为应用题问题情境设置;地方课、劳动课、综合实践课上,师生共同制作钱杆;美术课上,把“钱杆舞”融入美术作品鉴赏或者是美术作品创作中。
此外,为了夯实文化基础,余庆县还做好教育宣传,从生活、学习入手,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入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目前,余庆通过矮人舞、钱杆舞、泥牛黄等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4个,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0里示范长廊。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