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遵义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开展示范试点工作,采取抓顶层设计、重点任务、基地建设三项措施,不断增强引领力、影响力、支撑力,切实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走深走实。
一、抓顶层设计强引领力
一是高规格亮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及省民宗委相关领导多次深入遵义调研,精心指导全市上下采取理论宣传、文艺演出、体育赛事、课堂教学、文博展示、民俗活动等多种形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推荐承办全国首个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活动。2023年9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贵州篇”启动仪式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举行,国家民委及省市相关领导共同启动主题文化活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系统、省直相关单位及各市(州)民宗委负责人参加。通过现场观摩,全面展示了依托红色资源、组织文艺活动、开设主题团队课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经验做法。
二是高站位谋划。在国家民委、省民宗委的精心指导下,及时出台“示范市实施方案”,明确细化26项具体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全面谋划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作。
三是高标准推进。深刻领会国家民委领导在“启动仪式”上向基层工作者、民族代表赠送《习近平著作选读》等民族文字版图书的重大意义,迅速作出部署,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市、县两级党校、贵州长征干部学院课程体系,在中小学扎实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指导用好《中华民族大团结》等教材,同步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氛围营造、宣传报道,不断强化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针对性、方向性和引领力。
二、抓重点任务强影响力
一是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行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殷殷嘱托,广泛开展红色历史人人学、红色书籍人人读等“六个红”活动。启动“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主题展览”全国巡展,举办全国高校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遴选活动。采取“1+1”或“1+N”模式,创新开展“红色思政大课堂”结对活动,首批146所学校与部分红色场馆深度合作,切实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五个认同”。在红色剧目《伟大转折》开场语中加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是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行动。历时8年,共计317册的《遵义丛书》正编和续编全部完成出版,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展优秀民族文化影音收录保护工程,首期收录图片900余张,视频50G。同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进”活动,全市3277所学校、217处宗教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
三是创新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惠民行动。圆满承办2023赛季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第六届茅台王子杯全国广场舞大赛、2023“遵义杯”全国校园足球邀请赛、2023贵州非遗季“璀璨乌江寨·非遗嘉年华”系列活动等赛事和文体活动。结合“醉美遵义·心动之旅”品牌打造,新建4个“市民舞台”,广泛开展“村跑”“村晚”“斗舞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
四是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行动。在全市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执行“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要求,定期排查民族地区及流动人群中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人员,并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在东西部劳务协作中长期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能力培训,切实保证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三、抓基地建设强支撑力
一是探索建设标准。结合遵义市民族工作实际,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标准,已初步按照“九个一”“八个一”“十个一”的要求,标准化打造研究基地1个、培训基地2个、教育实践基地87个,以此作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试验田”“活标本”。
二是突出示范引领。研究基地举办交流会、学术研讨会2次,6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2个培训基地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9个,举办各类培训600余期,参训党员干部3.6万余人次。滨湖中学、花茂村等教育实践基地圆满完成“启动仪式”及观摩等相关任务,多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考察团。
三是加强对外宣传。邀请10家中央和省级媒体深入6个县(区、市)11个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主题采访活动,共发表专题报道30余篇,全网浏览量超过100万,充分展示和宣介了遵义市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来源:遵义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