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背景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辖6区3县1市(民族乡17个),常住人口598.7万人,除裕固族外民族成份齐全,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8.3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44%。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贵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着力抓基层、强基础、创特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乡村振兴,提升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积极探索省会城市民族工作新经验新路径,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走好“强省会”发展新路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汇聚新时代民族工作合力。一是高位重视推动。市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市委全会重点任务、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全市深化改革重大项目,成立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民族领域重点工作的统筹谋划、调度推进和督促检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制度机制。抓好《贵阳市“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出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联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推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启动实施千名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培养工程等,确保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贵阳落地落细落实。三是高质量督导。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贵阳市“十四五”规划和《贵阳市、贵安新区聚焦全面落实“强省会”五年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列入全市综合大督查范畴、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将执行情况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和政治巡察、监督执纪问责范围,强化督办督查和考核管理,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健全宣教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突出“三个离不开”教育。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范畴,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校)教学计划,以及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内容。通过“筑红云”APP开展民族知识学习问答,实现9000余个党组织、11万余名党员全覆盖。二是突出“四观”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推进,创新开展以一次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一次民族团结手抄报比赛、一次民族团结班会、一次国旗下讲话等为主体的“八个一”活动,实现全市1873所学校全覆盖。三是突出“五个认同”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列入全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行动计划,利用省民族团结月、市民族团结周、宪法宣传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华多元一体国情、各民族共创中华伟业”等主题活动,近两年市县乡三级开展活动200余次。四是突出“滴灌式”舆论引导。在省市传统媒体、新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开展话题互动,制作宣传折页、标语海报、MG动画和宣传片、微电影、音乐片,设置灯杆道旗、投放公益广告等,全方位多层次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传播民族团结声音、展示民族团结形象。
(三)丰富实践载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方面,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协办或承办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功会,连续10届举办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春季趣味运动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杯”篮球赛、传统体育单项赛等体育活动,持续深化“民族活动之家”“民族和谐家园”等载体建设,开展以“结对子”“ 手拉手”“ 心连心”等为主题的民族联谊活动,打造以孔学堂、阳明文化园、息烽集中营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专题纪念馆5个、民办博物馆6个,创作《射背牌》《苗山情怨》《开天辟地》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环境。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旧城改造、新住宅规划建设等,形成花果园、世纪城、未来方舟等超大型嵌入式多民族共居社区。全市所有学校一律实行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各族学生共学。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会、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团结共事。打造贵阳周末百姓大舞台、文化活动周、贵阳·年节活动、民族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书画摄影作品展、传统节庆等主题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共乐。
(四)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一是聚力推进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开展民族乡村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常态化治理,近年来争取中央财政对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专项贷款贴息资金2.5亿元,协调中央和省级民族资金、安排和整合市级资金近2亿元支持民族乡村发展,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纵深推进民族乡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精深加工、现代产业和旅游观光业,打造偏坡布依族乡偏坡村、青岩镇龙井村、高坡苗族乡扰绕村等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村寨,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三是不断提升群众“三感”。大力实施涵盖就业创业、医疗健康、教育提质、安居惠民、商业配套、垃圾分类、数智服务、交通便民、文明社区、平安建设在内的“十大工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依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决打击破坏民族团结行为,有效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取得成效
(一)民族乡村跨越发展更有效率。2020年,我市17个民族乡一般财政预算收入86845.13万元,较2016年的51677.66万元增长68.05%,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民族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45.30元,较2016年增长1.5倍,全市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44人按照现行标准全部脱贫。建成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57个,改造提升村民组群众服务中心54个。全市民族乡村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住房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民族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二)民族事业发展基础更为坚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保护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获命名的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别增至16个、64个,其中同时获国家级、省级挂牌命名的有13个。打造多彩贵州城、天河潭贵阳故事街等一批“非遗”传习所及基地项目,建成“天籁之声”亚洲民族音乐唱片博物馆,艺术门类获国家级大奖位居全省首位,连续多次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组织奖。民族乡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动态清零,示范性高中开设民族班和中小学校“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民族乡、村的卫生院、卫生室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贫困人口“三重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持续扩面。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更可持续。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九进”成果,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9个、示范点66个,打造的民族歌舞剧《云上梯田》荣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特别奖、优秀组织奖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重大进展,获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4个、省级181个,贵阳市于2018年被命名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并积极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努力为省会城市民族工作赢得更大荣誉。
(来源:贵阳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