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背景
黔南州委统战部紧扣基层统战工作特点,积极推进新乡贤队伍建设,探索路径,搭建平台,汇聚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一二三”工作法,以“同心”为引导,推动“以城带乡”,打造“基层统战·爱心助学”品牌,汇“涓滴”成“泛海”,延续“泛海助学行动”,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引导新乡贤关注农村学子,广泛动员2000多名新乡贤参与捐资助学,筹措资金380余万元,激励9600多名农村学子升学深造,有效地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二、主要做法
(一)制定一套标准。制定一套新乡贤认定标准,新乡贤以乡镇和村为基本联系单元,包括但不限于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才、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退伍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等,明确吸纳与本地有密切关系,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热衷公益事业、热心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士成为新乡贤,建立乡贤信息库,适时做到动态增补、密切联系。全州共成立乡镇(街道)、村(社区)乡贤会583个,吸纳各类新乡贤人士共26015名。同时,加强党建引领,通过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新乡贤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产业发展、弘扬善行义举、倡导文明乡风、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地方和谐等。
(二)注重两个结合。注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统一战线史为引领,积极发挥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为了延续统战部门实施的“泛海助学行动”,缩小城乡学子入学差距,打造“基层统战·爱心助学”品牌,发起新乡贤捐资助学倡议,凝聚乡贤力量,助力基层统战工作。注重结合业务实际,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发挥统战部了解情况、协调关系、增进共识等工作业务实际,深入宣传引导乡贤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帮助农村学子解决困难,持续助力家乡发展和教育振兴。
(三)做到三个精准。做到农村学子底数精准,充分利用乡(镇)驻村工作队、网格员深入基层一线、群众家中,摸排农村学子情况,严把条件,精准掌握底数和筛选需要帮扶学子。做到建档立卡助学精准,以“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两类监测人群中的学子为重点,建档立卡用好帮扶资金,实现精准助学,切实提升捐资助学实效。做到动态联络精准,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与农村学子点对点动态联络联系,随时保持沟通交流,了解掌握思想动态,及时解决问题困难,鼓励农村学子努力学习、回馈社会。
三、经验成效
(一)凝聚起乡贤力量,夯实基层统战工作基础。黔南州委统战部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搭建基层统战工作新载体,成立乡贤会,建设新乡贤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新乡贤管理制度,极大调动起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捐资助学等情况,建立优秀新乡贤激励机制,开展“最美新乡贤”学习宣传,树立一批有素质、有能力、有贡献的新乡贤典型,形成以争当新乡贤为耀、当好新乡贤为责、奉献乡土为荣,人人崇尚新乡贤精神、人人感党恩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凝聚新乡贤人士和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夯实基层统战工作的基础。
(二)引领好乡贤作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改善。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新时代乡贤文化,新乡贤通过孝亲敬老、扶贫帮困、助学助教助医等公益基金,积极参与尊老敬老、关爱儿童、助医助残、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乡村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发挥新乡贤的带头模范作用,营造出浓厚的乡贤文化氛围,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在本次助学行动中,新乡贤极大的发挥出自身优势,号召非公人士等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如:贵定县新乡贤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向社会发出捐资倡议,带动非公经济企业和其他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10个村21名乡贤共募集资金71000元,其中,城北村年近七旬的村民许承芝为农村学子亲手钩织7双毛线鞋。
(三)发挥出乡贤优势,统战助学品牌成效明显。黔南州委统战部通过开展多种方式宣传工作,举办乡贤爱心捐赠座谈会、社会募捐、村民自筹等形式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共动员2000多名新乡贤参与捐资助学,筹措资金380余万元,9600多名农村学子受益。如:三都县普安镇阳基村乡贤会通过社会募捐、村民自筹等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会,向该村考上大学、高职、大专的51名学子发放“大爱无疆·助学兴乡”助学金6万余元;福泉市道坪镇翁初村和谷龙村4名乡贤,募捐资金72000元,资助学生171人;独山县基场镇镇级乡贤会到狮山希望小学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精准帮扶10名农村学子4500余元;都匀市新乡贤精准帮扶墨冲白头小学20名品学兼优学生每月100元生活费。
黔南州委统战部积极创新基层统战工作,打造乡贤爱心助学品牌,得到了州委书记唐德智同志,州政协主席魏明禄,州委副书记、州委政法委书记肖发君等领导的批示,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贵州日报、贵州政协报、省委统战部网、多彩贵州网等各级媒体也广泛报道,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为基层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