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中国统一战线》杂志刊文:发挥民族文化优势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为抓手,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省各民族呈现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讲好共同体故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充分发挥历史遗存和文物作用,组织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贵州卷》,深度挖掘汉代先贤尹珍“北学中原”、明代奢香夫人“开凿驿道”、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以信止战”等大量维护大一统、促进大交融的精彩故事。深入发掘贵阳大松山墓群等考古物证,论证贵州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共性,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进课堂、进机关、进研究基地、进民族学会,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学懂弄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讲好各民族传承中华文化的故事。深度挖掘民族古籍中的共同体内涵,精心制作《典阅贵州》系列专题片22集,把共同体理念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道理。突出各民族共同尊崇的忠孝仁义、父慈子孝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和利用民族村寨蕴含“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的丰富资源,融入村史馆、博物馆、非遗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17日考察的肇兴侗寨,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命名建成五座鼓楼,是村民集会、议事和举行节日庆典的重要场所,成为中华伦理深深融入各民族文化的生动见证。

讲好各民族支持红军长征的故事。坚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整理出版《红军在贵州的民族团结故事》,开展《遵义会议前后党和红军在贵州统战工作开创性探索的历史启示及时代价值》课题研究,发挥会议会址、战斗遗址、战斗纪念馆等平台作用,积极宣讲“毛主席赠寒衣”“弄染结盟”“红军豆”等感人事迹,讲好红军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与各族群众鱼水情深等生动故事,促进各民族在新征程上团结奋斗、携手前行。

讲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故事。充分发挥98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616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以及1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引领作用,组织先进典型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进企业等,广泛宣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和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鲜活事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贵州实践走深走实,实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全覆盖。举办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创建工作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构建促进民族团结的社会条件和浓厚氛围。

深化文旅体融合,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支持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创新发展,开展领军人才培训、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将刺绣、蜡染、银饰等与现代时尚、生产生活相融合,创意赋能转化大众消费产品、特色旅游产品。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融入品牌服装,推动《中国苗·艺术展》亮相米兰时装周,影响和效益不断扩大。持续打造“贵系列”品牌,围绕9个系列每年支持认定一批品牌产品,推动“黔货出山”,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转化运用非遗文化资源。发挥全省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99项159处国家级和7600余项省级及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打造非遗工坊、非遗体验空间、非遗研学基地等业态,谋划开展“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中国丹寨非遗周”“乌江寨非遗嘉年华”“叙·非遗”等系列活动,拓展非遗传播和创收平台。组织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积极对接国际国内大市场。

注重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出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规划》等政策文件,持续深挖“红色富矿”,系统开发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等240余处革命文物,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形成以长征精神为核心的资源体系。推进红色资源与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生态等深度融合,打造“红色旅游+”复合业态,开发12条省级红色旅游线路,推出实景演出《伟大转折》、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等品牌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创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创新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不断提高各种民族节庆活动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支持举办“村超”“村BA”“村晚”“村T”“村马”、路边音乐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切实将“流量”转化为“品牌”效应,努力打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精品名品。一体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支持民族村寨实施特色民宿、民族医药康养、传统手工艺等特色产业项目,积极用好传统建筑、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推出大量特色旅游路线和产品,实现多种旅游业态提质增效。

注重创新性发展,擦亮民族文化品牌

坚持依法保护。颁布实施《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法规,出台《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关于统筹实施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举措,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法治保障。

坚持数字赋能。发挥贵州大数据优势,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原生态数据,构建集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民族古籍、民族村寨、民族语言数字化工作,系统扫描民族文字记载的古籍6000余册、20余万页,采集民族口碑古籍数字化影音21条。完成肇兴侗寨、岜沙苗寨、龙潭古寨等23个民族特色村寨以及70余个单体建筑数据的采集。开展民族语言文化调查、采集,不断充实数据库。

坚持打造精品。举办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功打造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八音坐唱等民族歌舞,整理出侗戏、布依戏等民族传统戏剧,先后拍摄《侗族大歌》《苗山花》等电影,突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连续两年举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学术研讨会”,每三年开展一次民族文学“金贵奖”评选,《海雀,海雀》《盘江魂》等作品荣获骏马奖。举办“黔岭歌飞”民族歌曲征集活动,推出《上春山》《永远是一家》等一批优秀作品。坚持办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推动独竹漂、龙舟、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体旅融合重要项目。

坚持培育新风。积极实施宜居宜业和美村寨建设行动,统筹抓好民族村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每年支持打造一批移风易俗、弘扬新风的示范点,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文明素养。坚持深挖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将民族习俗、民族文化、民族语言、非遗技艺等融入文体活动,以文化浸润推动乡风民风向上向善。坚持将移风易俗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深度整合,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环境卫生整治等纳入社区村规民约,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陈规陋习、践行文明新风。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