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观山湖区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共享繁荣发展之果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贵阳市观山湖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同各族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融在一起”,共育民族团结之花,共享繁荣发展之果,推动观山湖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想在一起,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建设合力

建立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制定《观山湖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省委、贵阳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夯实思想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观山湖区委党校、观山湖区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组织开展9期相关培训,共千余人参训。在全区178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评价体系工作,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活动等进校园400余场(次)。按照“月月有主题、月月有精彩”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活动480场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推进示范创建。完成云潭街道、东林公园等2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并积极申报创建省级示范单位,观山湖区金华镇、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被省民宗委命名为2023年度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入选2023年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建议名单。

站在一起,改善民生福祉,共筑幸福家园

办好民生实事。观山湖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逐年攀升,为民办“十件实事”全面完成。推动“一圈两场三改”,城市品质颜值持续提升,城市魅力更加彰显。提高“五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补齐工作短板弱项,真正把农村“五治”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共筑幸福家园,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全面落实政务服务“一表办、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一站办”,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12345”群众诉求答复率、满意率均达100%。加强“贵商易”“招商易”平台推广和应用,优化“六大服务套餐”内容,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纵深推进依法治区及法治政府建设,全力推进行政诉讼“两降一保”攻坚行动,扎实做好行政诉讼案件诉源治理,不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普法宣传教育走深走实,切实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使法规实施得到切实的保障。

干在一起,聚焦民族特色,提升群众获得感

持续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整合民宗、农业农村、住建、生态等部门力量,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推动民族聚居村寨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成金华镇苍坡村安王寨民族团结示范村寨一期建设项目。在基础设施完善、和美乡村建设、产业植入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业态植入,推动百花湖镇毛栗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持续改善民族聚居村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持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对苗绣、蜡染等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收集和整理。扶持民族聚居村寨建设非遗展览陈列室,鼓励非遗传承人、民俗工艺传承人开设“乡村记忆工坊”等传承工作室。围绕翁井村、毛栗村、长冲村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协调相关部门积极申报各归口有关资金、引入社会资金,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优质品牌商品。着力打造金华镇翁井村—翁贡村蓝花叙事博物馆—霸王坡—苍坡村安王寨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精品路线。

融在一起,共建互嵌社区,共享精神家园

共建互嵌社会结构。实现城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加大对世纪城社区明珠助老社、长岭街道“五老”志愿队等社会民间公益组织的扶持。落实就业帮扶、户籍管理、权益保障等措施,引导各族群众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工作中更好地就业发展,共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实施“三项交流”计划。开展贵阳·塔城一家亲暨“红石榴”夏令营活动及跨区域学生夏(冬)季农训营、贵州民族传统手工艺领军人才传承创新培训班、青年优秀人才参观考察团、青少年交流活动等20余场次。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和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公共服务保障力度,促进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融居共事。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依托百花湖风景区、朱昌镇高寨茶场、朱昌镇长冲村、金华镇翁井村、观山湖公园、观山湖喀斯特公园等“文化宣传阵地”,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书画摄影大赛、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来源:贵州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