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理论的力量赋能前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不久前到贵州调研时要求,要“共同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2023年以来,贵州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不断优化高校学科建设,积极推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以下简称《史料汇编·贵州卷》)编纂工作,举办贵州省高质量建设模范省学术研讨会,各级党校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思想光芒中不断汲取“模范省”建设的智慧力量。
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
“学校高度重视,组建了以7个校内专家为主、校外专家为辅的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编纂工作组,已完成史料辑录逾200万字。”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说,承担《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的编纂重任,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
在编纂过程中,《史料汇编·贵州卷》编纂组践行“以融为导向,增进共同性”的编纂理念,充分挖掘展示贵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深挖贵州人口流动、族际通婚等史料,凸显贵州多民族历史上融合繁荣的生动景象;注重贵州少数民族内部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汉族和贵州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
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贵州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谋划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目前,学校已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将中心建设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建设培育点和相关学院建设的前期基础,争取获批研究生学位培育授权点,并成立独立的二级学院。同时优化学科设置,加快形成文理并重、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学科格局,形成多学科共建的发展局面。
“扎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体系建设。”王林说,学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教材、课程、培训逐步分层次展开,以讲好本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基础,继续加强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建设,加快建设(培育)一批面向全校师生的选修课、公选课和特色讲座,逐步推动课程全面覆盖全省大中小幼各类学校。
王林表示,将发挥贵州民族大学民族问题研究相关学科群优势,围绕新时代民族工作和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全力打造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智库,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事实上,在贵州,全省各高校都在不断优化学科设置,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在贵州大学,民族学是贵州省重点学科和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在该校国家民委民族政策与理论研究基地,专家学者们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理论研究。
在国家民委贵州师范大学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研究。
在加强科研支持方面,我省在开展相关课题申报时,立项支持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实现赋能添力,强化党校担当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培训基地”。是《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实施方案》提出的重要要求。
我省依托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探索建立了7个省级培训基地,一年多来,各培训基地大胆探索、稳步前行,各具特色且卓有成效,开发了大量精品课程,锻炼了师资队伍,2023年各省级基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73个班、8121人次,开局启新,形势大好。
不久前,由省委党校主办、黔南州委党校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在黔南举行。
“这次研讨会,省委党校、黔南州委党校担当使命、主动作为,是推动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有力行动,为创新培训基地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安锐说。
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要智库,如何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体现党校担当?
安锐认为,党校在做好培训工作方面,要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处理好的“四个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贵州故事,共同努力,创新发展,为模范省建设添砖加瓦。
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党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校教学计划和主体班次教育内容,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等课程,每个主体班次至少安排1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实现主体班次培训全覆盖。
“全省各级党校一定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理论建设和决策咨询‘主阵地’的作用,为模范省建设赋能添力。”省委党校校委委员、教育长敖以深说。
面对未来的教育培训工作,黔南州委党校民族宗教研究处处长樊敏表示,必须守正创新,提高时代站位,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探索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对策措施,从本质上解决既均衡发展又各有特色的问题。
发挥基地作用,引领学术研究
近百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收到百余篇高质量论文,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出谋划策。
由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主办,贵州省民族研究院承办的“贵州省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8月21日至8月25日在贵阳举行。经过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研讨会在全国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作为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立足于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基地的制度建设、专项调查研究、基地课题研究、基地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精品论文集出版等工作,为推动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022年,我省命名了包括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在内的10家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示范试点布局效果基本形成,各基地成果显著且特色鲜明。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充分利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贵州民族研究》的影响力,开设专栏,引领学术,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5期共刊发专题文章19篇。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基地先后开展了“遵义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全域化”“台江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全域化”等专题调查研究。
今年以来,该基地科研人员积极撰写相关理论文章发表20余篇。其中,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周真刚撰写的要报《关于打造现代生活场景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议》在国家民委《共同现代化研究咨政专报》刊发,得到国家民委有关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其申报课题“推进共同现代化创新举措研究”获国家民委民族科研2023年度重点委托课题立项研究。
贵州民族大学成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厚植民族历史文化,以促进地方多民族文化繁荣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方向,传承时代精神,为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撑。
同时,贵州民族大学联合西江苗寨共同开展文化研学活动,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体验基地,将西江民族历史与民族团结等融入导游解说词中,以全新的解说方式讲述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时代精神,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
“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应探索,逐渐形成了从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部分循序渐进,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涵和宣讲课程。”遵义师范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负责人陈季君教授说。
在凯里学院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科研人员坚持将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对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思想火炬,照亮壮阔征程;真理旗帜,激扬奋进力量。奋进模范省建设新征程,思想的火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四千万贵州各族儿女,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康庄大道上,向着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进发。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