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BA”“村超”火爆出圈,成为各族群众共享共乐的文体盛事,到“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将42个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串珠成链,让和美乡村迎来八方游客;从彝族火把节、苗族鼓藏节等民族节庆活动频登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到2023贵州民族大联欢盛会让观众沉醉于浓厚的民族风情,展现民族文化之美……一场场民间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的大联欢,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的幸福模样,看到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贵州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协调发展——
各族群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地区更是主战场中的重点。如何让民族地区群众走出大山、追求美好生活,贵州在一次次探索中找寻“破题路径”。
以繁星作伴,与晚风共舞。2023年8月,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点亮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人们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自信和骄傲,歌声中尽是对新生活的无限期盼……
阿妹戚托小镇的大部分居民是晴隆县原三宝彝族乡的搬迁群众。该乡曾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7%。为了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晴隆县将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全乡1317户6263人全部搬出大山、住进县城,与其他12个乡镇的搬迁群众组成了三宝街道,住进配套齐全的新家园。
同时,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晴隆县组建了民族文化演出团队,将彝族舞蹈“阿妹戚托”打造成一台独具特色的文艺演出,带动了小镇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安居乐业乃民生之重。作为贵州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192万人的命运。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的完成,越来越多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大山、稳得下来、融得进来,大步迈向幸福新生活,民族地区也和全省一道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快车道”。
为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近年来,贵州创建资源和集中力量向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集。2023年,贵州投入1712万元支持12个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旅游融合、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打造提升等示范试点,促进各族群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提档升级——
打好特色优势产业“组合牌”
国发〔2022〕2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去年10月发布的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同样将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作为“四大文化工程”之一。
作为“文化千岛”,贵州立足自身优势,将民族特色文化转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优势产业。
“我们通过数字化软件创新了苗绣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大大增强了生产效率。以往需要10天到20天制作的绣品,现在通过数字化生产,半天就能够完成。”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龙宇说。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的舞水云台公司,通过打造数字化云工厂、建立现代化苗绣生产线,将“传统”与“时尚”、“手工”与“机绣”有机结合,利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加工符合市场人群需求的产品,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
同样,在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通过研发定制3台数字化誊稿机,该公司将生产效率提高了200%至500%,实现了标准化誊稿。除了研发定制数字化誊稿机,该公司独创了连续图案型糊染、滚筒拉布染布、自动控制气动植物染布等工艺技术,不断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高品控规模化量产,从而让民族手工艺品在价格上更加亲民,赢得消费者青睐。
大数据产业、数字经济,是贵州近年来打造的一张创新名片。不只是民族文化产业,乘着贵州的“数字快车”,民族地区一、二、三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着力推动民族地区打好“生态牌”“资源牌”“文化牌”“旅游牌”,是贵州支持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一套“组合牌”。同时,通过支持民族地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一带一路”建设,抓好“富矿精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重点工作,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动力强劲。
精准施策——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事关全省发展大局,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从《贵州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到《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愈加完善的顶层设计,擘画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贵州不仅在政策上“给权”,也在财政上“给钱”,不断推动项目、资金向民族地区汇聚。积极争取国家民委支持,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从2016年的1.8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5989亿元。
2023年,我省落实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100万元,安排民族工作经费6795万元,支持民族地区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650余个。
在全国率先设立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每年落实贷款贴息资金2亿余元,撬动贷款近100亿元,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获得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贵州民族地区也在不断提升“存在感”,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标注出生动注脚——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黔岭飞歌”民族歌曲创作大赛等活动,助力民族文化培育、传承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村寨各美其美。2021年以来,贵州投入资金5.44亿元,建设民族特色村寨146个,每年重点支持20个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农文旅体融合产业项目。截至2023年10月底,命名挂牌1328个民族特色村寨,其中312个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民族文化品牌越擦越亮。整合提升民族刺绣、蜡染、银饰、饮食、服饰等文化资源,推动各民族文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日前,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突出贵州民族文化特色大力打造“贵系列”品牌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打造集质量、标准、服务、信誉、效益为一体的“贵系列”品牌,带动“特优精”产品提质增效、产业做大做强。
……
如今的贵州,正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