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贵州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工作中,把民族团结食堂作为模范省建设的重要实践和全省“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之一,民族团结食堂建设正稳步推进。
那么,为什么要建民族团结食堂?建设进展如何?对我省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什么重要意义?针对这些问题,《贵州民族报》深入全省各地采访,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时间进入农历癸卯年腊月,韦忠达明显感觉到,今年社区的酒席比往年少了,但老百姓更开心了:“只允许操办红白喜事,还对酒席菜品、桌数、礼金等都作出了规定,吃酒人和办酒人都节省了不少开支。”
“这一切的改变,都得归功于民族团结食堂的建设。”作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玉屏街道兴旺社区红白理事会会长,谈起社区刮起的这股文明新风,韦忠达竖起了大拇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滥办酒席、盲目攀比以及高价礼金等问题比较突出,增加了群众负担,饱受诟病。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此前,全省各地在推进移风易俗、规范红白喜事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合约食堂”就是其中之一。
但省民宗委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基层探索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酒席办理的场所建设缺乏项目支撑,基层推进乏力;红白喜事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场所服务功能较为单一,带动发展的作用发挥有限;没有充分结合地方实际,覆盖面不广。
“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后,我们认为,建设统一规范的民族团结食堂迫在眉睫。”省民宗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在总结基层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基层群众期盼,贵州从2022年起,在全省启动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将民族团结食堂作为推进这一行动的重要载体,作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重要抓手之一,点面结合,试点推进,发挥民族团结食堂在促进民族团结、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中的作用,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以前孩子满月要办‘满月酒’,就连哪家买车了都要办个‘提车酒’,这酒那酒让百姓苦不堪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萃文街道方黎湾社区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谈起过往吃不完的酒席,无奈地笑着说道。
方黎湾社区民族团结食堂2022年投入运营,是全省首批试点之一。这个居住着1000户、5099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来自全县9个乡镇133个村。
自从有了民族团结食堂后,极大地改善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以及滥办酒席等陈规陋习,逐步培养起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我们在村寨、社区建设的民族团结食堂,不仅要作为承办酒席的规范场所,还要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室、村民文化活动室,发挥其集中规范办酒、思想教育、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等阵地功能,搭建一个村乃至附近几个村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省民宗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民族特色村寨和城市中的易地扶贫搬迁点,民族团结食堂作为集体资产,还可以提供特色餐饮、游客接待、市民服务、会议团建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据统计,2023年,我省下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646万元,补助全省9个市(州)建设151个民族团结食堂,其中民族特色村寨89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62个。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民族团结食堂126个。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伴随着民族团结食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不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特色村寨移风易俗不断推进,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在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