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全面开展
龙里县——感恩奋进心向党民族团结“好花红”
走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一抹红色分外惹眼。“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些文字被书写在一座火红的石榴雕塑旁,静静矗立在“奋进感恩”广场。
春节期间,各族群众在这里载歌载舞,共度新春佳节。
作为龙里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奋进社区共有1147户居民,总人口4627人,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近年来,奋进社区以推进“红石榴+”行动为抓手,探索创新安置社区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各族群众在这里共享美好新生活,共赴现代化。
奋进社区的发展,是龙里县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缩影。2024年,龙里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龙里大地绚丽绽放。
齐抓共管,健全民族工作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龙里县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定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察、政绩考核。
体制机制是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长久支撑和制度保障,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不断创新局面的基本保证。
在工作实践中,龙里县建立健全听取汇报、定期会商和情况通报等机制,完善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保障,各有关部门抓配合,结合职责分工向工作主线聚焦,总体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牵引赋能,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根本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里,龙里县不断优化工业领域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三大比拼”,成功引进莱特三元电子等项目40个,上海电气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龙里经开区获批“全省重点工业园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并连续两年列为国家级经开区培育对象。
龙里县认真落实民族地区惠企政策,为53家企业争取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2840万元,惠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创新开展赋予民贸民品工作“三个意义”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倡导企业积极参加“益企前行”公益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
深度融入“强省会”,龙里县抢抓“两区两县”联动发展机遇,合力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为各族群众创造宜居宜业美好城镇环境。
龙里县全面推进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高质量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级评估工作,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打造“中国刺梨之乡”“中国豌豆尖之乡”等品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120万元。
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龙里县投入资金615万元在谷脚镇观音村实施和美村寨保护项目,着力改善民族乡村人居环境,各族群众过上了幸福和美新生活。
活动赋能,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层次追求。
龙里县围绕“山歌伴飞新思想”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深入挖掘各类民族节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多领域多样化的群众性主题活动70余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文化自信。
该县积极开展文明实践大比武和背街小巷美化亮化大比武,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展示牌、宣传小品、工地围挡等100余处,在政府网站、龙城视界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栏,定期更新民族工作动态,在《中国民族报》《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等媒体登载信息100余篇,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
“黔韵说唱”是近年来龙里县创新推出的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龙里县多举措用好“黔韵说唱”理论宣讲品牌,用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的语言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促进民族团结,“黔韵说唱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入选“新时代贵州人”名单。
龙里县还依托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龙里民族完全中学获批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
互嵌融居,搭建各民族“三交”平台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龙里县以搬迁社区为试点,开展“红石榴+”行动促进各族群众互嵌融居,冠山街道奋进社区成功获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推进“红石榴+心”行动强交融,龙里县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各族青少年交流示范基地,打造民族团结走廊、民族团结广场、民族团结食堂,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推进“红石榴+薪”行动增收入,龙里县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优势,促进社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组建劳务协作站、建立就业帮扶车间,举办“南粤春风暖黔贵”等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鼓励各族劳动力转移就业。
推进“红石榴+星”行动树典型,龙里县选树邻里团结互助典型,加强基层治理建设,维护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2024年,龙里县累计新增龙里河大桥“桥旅融合”项目、朵花星空露营基地、清风与落民宿,龙里大草原直升机空中游览项目、双龙镇峡谷共享游玩设备等业态20余个。
该县还将平坡村苗族绘画、大岩根雕等民族民俗文化,深度融入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动人口流动、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织牢网底,夯实民族事务基础
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龙里县将民族领域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常态化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功创建贵州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该县充分发挥村居“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职能职责,深入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双语宣传50余场次。
龙里县建立了统战部门牵头的协调处置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机制,有机融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基层治理机制。
该县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行业系统融进来、机关干部沉下去、党员群众齐参与。
龙里县全面推行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全员接单、组织晒单“四单”民族事务服务模式,形成“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
与此同时,龙里县还积极推进“赋分争优”改革试点,建立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推动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加减分事项清单,以“积分制”方式破解民族地区存在的部分陋习,全面提升基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