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竞速浪尖传文脉 同心桨下筑梦圆——写在2025年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开幕之际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山水为幕,古城为台。7月22日至23日,2025年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以下简称“民体杯”)将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举行。

这项由国家民委文宣司、省民宗委、省体育局等共同主办的赛事,自2023年首次在镇远举办以来,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在此举办。依托赛事,镇远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将传统龙舟的激昂号子与独竹漂的独特韵味,转化为繁荣民族体育、传承特色文化、凝聚人心力量的澎湃动力。

赛事的每一次桨起桨落、竹竿点水,不仅激荡着㵲阳河的碧波,更为这座古城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共同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篇章。




一条河,千帆竞渡传薪火

盛夏七月,一场火热的赛事即将在㵲阳河上演。

镇远,地处湘黔两省三地交界之处,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一条穿城而过的㵲阳河,滋养着群众生活,也承载着赛龙舟的千年文化传统。

在当地人心中,“无龙舟,年无味”,如果不划龙舟,一整年都觉得索然无味。这份情结,源自龙舟竞渡的拼搏精神,也源于悠久历史的代代相传。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镇远赛龙舟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而同样在水上绽放光彩的,还有民间绝技独竹漂。独竹漂是发源于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项民间技艺,原是当地群众的水上交通方式,后逐渐发展为各族群众共享的娱乐、比赛项目。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于2009年入选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首次作为运动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亮相,完成了从生活技艺到竞技运动的华丽转身。



无论是赛龙舟还是独竹漂,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迎来了更广阔的舞台。2023年,“民体杯”首次在镇远举办。300多名运动健儿齐聚古城,在碧波上挥桨逐浪。这场“首秀”收获了广泛关注与赞誉。

时隔一年之后,盛况再次升级。2024年,赛事迎来发展的里程碑:这是全国“民体杯”与镇远赛龙舟文化节同城同时举办的首届赛事。规模再次扩大:来自湖南、广东、海南、云南等地的近2000名运动健儿同场竞技。

赛场内,运动健儿劈波斩浪;赛场外,文旅深度交融,当地群众与游客欢呼鼓舞。非遗魅力、旅游活力、体育张力互相交织,实现“破圈出彩”。

如今,当“民体杯”的号角再次吹响,这条古老的㵲阳河,正以其奔流的姿态,承载历史的荣光、奏响时代的强音、见证非遗在竞技场上焕发新生,民族团结之花在桨声竹影里绚烂盛开。

一座城,以赛促旅上台阶

如果说“民体杯”期间,竞技体育的魅力是吸引广大运动员、游客走进镇远的理由,那么,蕴含在赛事活动中的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展演,则赋予了赛事活动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4年“民体杯”期间,在中华文化展演大秀场上,来自河北、广东和贵州的文化展演队伍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陆上游行、水上游江、非遗集市、端午民俗体验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持续“燃爆”镇远古城,让广大游客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魅力。在佛山·黔东南名特优产品大卖场,18家佛山市企业和23家本土企业参展,进一步深化了东西部协作,拓宽本地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

“体育赛事就像一个纽带,把镇远特色文化宣传出去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来,人多生意才好嘛。”在镇远县从事20多年餐饮工作的潘女士表示,“民体杯”带来了人流量,也带动了经济,赛事期间自己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明确,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发展新业态,以当地群众广泛深入参与、游客深度融入体验、东西部市场主体深化合作为切入点,打造新型旅游发展业态等。

当“民体杯”与镇远赛龙舟文化节“邂逅”,当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与非遗活态展演、中华文化展演等特色活动牵手,赛场内外的联动效应不断释放,“民体杯”以赛促旅的成果更加丰硕。



办好一场赛,激活一座城。2024年,“民体杯”赛事活动期间,镇远县接待游客22.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3.9%。

“这两年通过举办‘民体杯’,镇远县旅游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突破,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镇远县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华贤介绍,近年来,镇远县依托赛事不断开发水上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让各族群众在“吃、住、行、游、购、娱”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㵲阳河畔、古街古巷、中式巡游,当这些元素聚集在一起时,氛围感拉满。让我大饱眼福,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多彩贵州特色文化的了解。”来自广东的游客邝绮雯直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自己“不虚此行”。

一场赛,交流互鉴促团结

7月19日,“民体杯”还未正式开始,镇远这座古城早已“沸腾”。随着“赛动黔景”2025年贵州省龙舟冠军赛打响,非遗文化活态展演等系列活动精彩上演,镇远再一次拥有了更大“流量”。

今年19岁的蒲浩,此前已“征战”过两次“民体杯”,并和队友取得了一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的不俗成绩。

“每次比赛都是经历、都是成长,希望通过比赛,向世界传达团结拼搏、一水同舟的龙舟精神。”蒲浩说。

和蒲浩一样,对于很多运动员以及群众而言,划龙舟、独竹漂不再只是简单的体育赛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递。



“划龙舟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比赛,大家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得到了提炼。”黄华贤介绍,赛事期间,各族群众参与其中,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而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也不断提升龙舟文化、独竹漂文化的影响力。

连日来,在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村民们积极练习唢呐、土家族特色舞蹈等,为即将开启的“民体杯”做准备。

“此次‘民体杯’各个乡镇都有表演,我们乡有50人左右参加划龙舟游江、非遗表演、唱歌等项目。希望借此机会让游客朋友感受到贵州的魅力。”尚寨土家族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唐元斌介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有形、有感、有效的载体。自民间而来的龙舟、独竹漂等民族体育活动,既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如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指引。

风正帆扬好行船。2025年“民体杯”即将打响,让我们共同期盼,在云雾缭绕的㵲阳河畔,龙舟号子再次响起,“一苇渡江”者穿过云雾而来。当“民体杯”再次“划过”,船桨和竹竿激起的阵阵水花,不仅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我们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龙舟、独竹漂爱好者及广大游客相聚贵州,参与到“民体杯”的激烈角逐中,在㵲阳河畔,于加油呐喊中,传递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展现各民族大团结、大联欢的愿景。


(来源:贵州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