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这样的巡游,很有特色,太震撼了!”在毕节市赫章县阿西里西大巡游现场,来自广州的摄影爱好者张勇一边按快门一边由衷赞叹。
“18℃的威宁,火把节热闹又暖心,阿姨教我跳乌蒙欢歌,明年还来。”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灼甫草场分会场上,山东游客刘正阳同样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喜爱。
当全国多地被夏日热浪笼罩时,毕节却以21℃的清凉,成为众多游客暑期避暑的热门选择。这个夏天的毕节,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当阿西里西草原的夜幕被上万支火把同时点亮,赤红的焰浪与璀璨星空交相辉映,身着民族盛装的各族儿女手挽手跳起欢快的乌蒙欢歌。
这一刻,毕节大地上“21℃的清凉”与“100℃的热情”完美交融,各民族在这里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在跳动的火焰中久久回荡。这场盛会,早已超越单一民族节庆的范畴,成为各民族共享文化、共话团结、共促发展的精神图腾。
以“火”为媒:千年民俗承载文化认同的深厚根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在中国,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都有过火把节的传统。作为中国多民族的盛大节日,火把节有着“东方狂欢节”之称。在毕节,延续千年的火把节如同一条精神纽带,将各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紧紧相连。这座地处乌蒙山区的城市,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富矿,通过创新传承模式、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渠道,让古老民俗成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符号。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今年的毕节市火把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自然凉·毕燃嗨’跟着火把游毕节”为主题,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聚力打造各民族繁荣发展示范区,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汇聚磅礴力量。
七星关区金海湖主会场的盛况,是这场文化盛宴的生动注脚。节日当天,数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中有身着苗族百褶裙的姑娘、头戴彝族饰品的小伙,也有穿着现代服饰的外地游客。
当手持火把的人们有序汇入中央主火堆,刹那间烈焰腾空,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也点燃了心中对文化共鸣的炽热情感。会场周边,60个特色展位依次排开,精美的苗绣纹样、靛蓝风情的蜡染、酸甜滋味的刺梨果……5.2万参与者在这里沉浸式感受“避暑养生地・长寿七星关”的独特魅力,在互动体验中触摸文化根脉。
祭火盛典上,古老的崇火文化穿越时空,与现代文明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场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仪式,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
“心情非常激动,此时此刻,我想说,这就是家的温暖,无论我在世界何处,永远都是中国心。”来自澳大利亚的华侨黄先梅在参加了大方县“和美之夜”活动后激动不已。
火把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火焰的映照下,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完成了一场文化认同的集体修行。正如毕节市民宗委相关负责人所说:“火把节早已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节日,它是毕节各民族文化百川归海的象征,每一束火焰都跳动着文化认同的脉搏。”
创新表达: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时代交响
传统民俗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
今年的毕节火把节,以“非遗+潮流”的破圈路径,让古老节庆在当代焕发全新活力,成为展示地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布摩”经文的古老韵律与电子音乐的时尚节拍和谐共鸣,跑火龙的传统民俗与沉浸式光影秀交相辉映,构建出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
百里杜鹃管理区的火把狂欢夜,堪称这种创新表达的典范。这场精心编排的125分钟沉浸式体验,以五大篇章串联起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原创歌舞《火把狂欢夜》用现代舞美演绎古老传说,拉开狂欢序幕;“布摩”诵经声中,“兴旺之火”被郑重点燃,传递着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期许;6支跑火龙队伍从不同方向汇聚主火塘,象征各民族“心手相连”的团结力量;民族音乐与电子合成器碰撞出的“火音同频”,让年轻人在律动中感受文化魅力;最终,漫天烟花与地面火把组成的“炽焰绘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种编排既保留了火把节的文化内核,又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表现形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美妙对话。”毕节市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说。
全域联动的“嘉年华模式”,让火把节的文化影响力从单点扩散至全域。七星关区创新打造“日夜都缤纷”体验:白天,游客在19℃的清凉中畅游乌蒙山水,探访土司庄园、古驿道等文化遗迹;夜晚,火把光影中的篝火晚会、非遗文创市集、美食街区等构成多维文化场景,实现“全天候文旅融合”的立体叙事。
在百里杜鹃石牛旅游小镇、中轩地产小区广场等六大分会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苗族银饰锻造、布依族蜡染等技艺,游客可亲手参与制作;民俗互动区里,多民族共跳芦笙舞、对唱山歌的场景随处可见;美食体验区汇集了汉族、彝族、回族等各民族的特色风味,让人们在味觉盛宴中感受文化交融。
这种“主会场+分会场”“线上+线下”的全域联动模式,使火把节成为覆盖全地域、贯穿多领域的文化嘉年华。
全网共振:“E网同心”点燃文旅融合新引擎
在数字时代,文化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毕节市以“E网同心・智绘毕节”文旅品牌为抓手,构建政府指导、协会搭台、达人唱戏、平台赋能的联动传播模式,让火把节的“福气之火”通过网络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大引擎。
百名“毕节文旅推荐官”组成的传播矩阵,是这场网络盛宴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既有千万粉丝级别的头部文旅博主,也有深耕本地的乡土达人;有来自东西部协作城市的媒体人,也有扎根毕节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粉丝总量超5000万,为推动毕节文旅深度融合贡献了力量。
千万粉丝文旅博主@勾文龙在视频中深情描述:“毕节火把节是时光写给重逢的信,手持火把的人们汇聚成火龙,连影子都在地上起舞。”这段视频在抖音平台单条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带动#毕节火把节2025#话题迅速升温。
来自广东的文旅主播@闲不住的颜颜则以“深情越山海,同心向未来”为主题,将大湾区的现代化节奏与乌蒙高原的民族风情巧妙串联,讲述东西部协作背景下的文化交融故事,其直播观看量达80万人次。
本地达人@创艺朱哥用方言解说点燃乡情,让民族文化传播更具烟火气。
精准策划的话题矩阵,推动火把节实现全网共振。“凉到打颤嗨到冒烟”“自然凉・毕燃嗨”等兼具地域特色与传播活力的话题,精准击中网友兴趣点。数据显示,72小时内全平台相关话题曝光量突破2000万次,抖音同城榜持续登顶,小红书相关笔记超1.5万条,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200万次。
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的无缝衔接,构建起文旅融合的闭环。毕节市在各大平台推出“火把节云体验直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网友通过镜头感受节日氛围;同时上线“跟着火把游毕节”智能导览系统,整合景区预约、线路推荐、民俗体验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线上引流—线下消费—线上分享”的良性循环,让火把节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典范。
共富共乐:繁荣发展中筑牢“五个认同”的坚实根基
火把节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文化盛宴。
在毕节,它更成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增进“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文旅体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凝聚人心,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毕节市以“贵系列”品牌为引领,推动苗绣、蜡染、彝族漆器等非遗技艺走向市场,培育出一批民族手工艺品企业和合作社。在火把节期间的非遗展示中,苗族刺绣、彝族剪纸等技艺纷纷亮相,手艺人现场展示,游客可参与制作。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备受游客青睐。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为火把节注入了新活力。毕节市以火把节为引,创新打造避暑旅游季,推出民族非遗大巡游、2025年乌蒙欢歌大狂欢、火把传递活动、响水滩音乐季、“花海毕节趣露营”活动以及各县(市、区)配套的150余项文旅体活动,让游客在清凉的夏季既能感受“东方狂欢节”的热烈,又能体验乌蒙山的生态魅力。
“我们以凉为引、以景待客,诚挚邀请海内外游客走进毕节,游山水、避酷暑、品美食、观民俗、赏非遗,开启美好夏日清凉之旅。”毕节市副市长游劲松说。
“凉资源”催生“热经济”,火把节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毕节市避暑季已接待游客13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38.6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0余亿元,同比增长39.83%,日均游客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带动作用下,全市民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10万余名群众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实现增收。
夜幕下的百里杜鹃,6支跑火龙队伍再次点燃主火塘,炽热的火光照亮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与毕节各族群众手挽手共歌共舞。这跃动的火焰,恰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乌蒙大地的具象表达——从历史深处燃起的团结之火,在新时代的添薪加柴中,正燃得更旺,照得更远。
“在毕节,火把节早已超越了节庆的范畴,它是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见证,是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舞台,是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媒介,更是共同富裕路上携手前行的号角。”毕节市民宗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这簇火,正以文化认同为基、以创新表达为翼、以文旅融合为径、以共同富裕为果,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映照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乌蒙大地的璀璨光芒,也照亮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迈向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