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7日举行的“2025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法治与民族事务治理展开了探讨,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如何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民族事务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实践逻辑层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采取‘嵌入式治理’。其中,制度嵌入是通过现代国家治理,对传统的边疆社会中认同、安全、发展这三大目标,融入进分配—编制—考核—法规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明晰的刚性制度指向和可持续性。”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执行会长那金华表示。
在武汉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研究院院长江国华看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江国华说。
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峥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把民族事务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各民族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推进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金菊介绍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制度基础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标志得到进一步夯实。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地,贵州在民族事务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备受关注。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贵州以法治思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经验做法。近年来,贵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在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研讨会虽已落幕,但思想的碰撞将持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与会专家形成的共识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正在通过法治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