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仁怀市茅坝镇官院村的千亩高粱地翻滚着赤色的波浪。这不仅是丰收的色彩,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一个乡村地区通过特色产业驱动,将个人梦想、乡村发展与国家宏图紧密相连的生动实践。该村制种户禹恩德的故事,正是这幅壮丽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产业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一粒良种,播下产业振兴与团结进步的希望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位于黔北山区的茅坝镇官院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面环山形成的天然隔离带,使其成为茅台酒核心原料——红缨子高粱的理想制种基地。2012年,茅台红缨子公司在此选择制种基地,为这个小山村带来历史性机遇。
作为第一批响应者,禹恩德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深知,这粒小小的种子,承载的不仅是酿酒的价值,更是改变乡亲们命运、振兴家乡的希望。他积极奔走,动员村民加入制种队伍,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规范带给千家万户。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各民族同胞在共同目标下,交流交融、互帮互学、共同迈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生动体现。产业的落地生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平台,让官院村的各族群众在共同的致富路上心贴得更近。
一份匠心,坚守质量生命线与共同体责任感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关乎茅台品质的红缨子高粱而言,制种更是生命线。相较于普通种植,制种技术要求极高,工序繁琐,尤其是除杂工作,贯穿从苗期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
禹恩德将“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他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带领村民顶烈日、冒风雨,一株一株地检查、清除异株。“种子纯度就是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不仅是对质量的坚守,更是一种深植于心的责任感。他深知,自己生产的种子,最终关系到茅台酒的品质,关系到国家的品牌声誉。这种将个人劳动与国家名优产品质量紧密相连的意识,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契约,升华为一种“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通过茅台酒厂的技术指导和订单农业模式,官院村的村民们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共同守护着这份甜蜜的事业。
一条道路,走出共促共荣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成果。在禹恩德等带头人的努力下,官院村制种基地连续多年通过国家级质量认证,生产的良种保障了茅台原料基地的用种需求。禹恩德本人也从普通农户成长为示范种植大户和村民组长,带领更多乡亲走上了致富路。村民的钱包更鼓了,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正是乡村振兴最直接的写照。
禹恩德感慨道:“这些年来,我们种植户与茅台紧密相连、共促共荣。”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个人、企业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通过一棵棵红缨子高粱,官院村的村民深度融入国家产业链,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条高粱产业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增收的致富路,更是一条凝聚人心、增进团结、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振兴路。它证明,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产业兴旺与民族团结完全能够同向发力、融合发展,共同托起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梦想。
(来源:仁怀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