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基层统战】威宁自治县:乌江源头绽放团结花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金秋十月,乌蒙高原层林尽染,沿着乌江蜿蜒的示范带画廊,处处可见丰收的盛景与绚丽的色彩作为乌江源头的威宁自治县,立足多元资源禀赋,以创新实践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让理念化为可感可及的生活实景。

威宁自治县深谙铸牢工作重在实践。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彝、回、苗等世居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格局。依托草海生态湿地、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当地构建起“实践体验+文化教育”的立体传播体系,让共同体意识在具体场景中自然生长。


在草海生态保护区,“共护母亲河”行动已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选择。不同民族的村民共同巡护湿地、宣传环保理念、开展鸟类观测,在协作中深化着生态共识。民族团结红色教育基地内,通过实景宣讲和文物展示,重现了红军长征过威宁时各民族踊跃支援的感人故事,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血脉传承深入人心。民族文化展示馆里,民族漆器、刺绣、银饰等传统工艺同台展出,传承人跨民族授课交流,让多元文化在互鉴中愈发鲜活。

“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理念在威宁得到深入实践。当地着力打造有深度的文明互嵌体系,让民族团结融入社会肌理。空间共聚打破隔阂,“民族团结示范社区”“跨民族联建村寨”让各族群众毗邻而居。火把节上载歌载舞,花山节里欢聚一堂,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让交往充满烟火气息。


文化共享促进认同,自治县文化馆的“民族文化大课堂”上,各族孩子同习刺绣、共唱民歌,文化在传承中交融。经济共融与社会共治为“三交”提供坚实基础,“民族风情文旅线路”串联起各民族特色资源,让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中共享发展成果。

威宁借助便捷的通讯网络和发达的交通体系,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从自发状态向深度实践转变。线上,民族文化数字平台让跨民族交流突破时空限制;线下,“民族团结驿站”依托交通枢纽搭建起即时交流平台。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让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更具时代特色。

为确保工作实效,威宁构建起三大支撑体系:情感沟通的“润滑剂”通过多民族联络队常态化走访,促进心灵相通;政策保障的“加速器”推动各族学生“混班混宿”、医疗提升和产业合作;价值引领的“引力场”通过挖掘共享文化符号、评选团结榜样,让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育盛会促交融”成为威宁的创新实践。计划举办的“阳光威宁,浪漫草海”三省革命老区篮球轮庄赛,将以体育为桥促进交流。赛场上各族球员并肩拼搏,看台上各族观众共同助威,《爱我中华》的旋律中,各族演员联袂演出,精神纽带在共鸣中更加牢固。赛事带动的“观赛+草海探秘+村寨体验”文旅套餐,让游客在感受竞技激情的同时,沉浸式体验彝族火把节、品尝回族美食、欣赏苗族刺绣,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互鉴。

乌江潮涌,初心如磐。威宁的实践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需要精心耕耘的系统工程。从日常点滴的“三交”互嵌到盛会活动的集中呈现,从机制保障到精神凝聚,乌江源头的“铸牢”之美既彰显地域特色,又蕴含普遍规律。今日的乌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母亲河,更是流淌在各族儿女心中、连接你我的精神血脉,见证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来源:贵州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