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侨务工作

黔东南州“123”强化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作用发挥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近年来,黔东南州围绕文化引领、文化寻根、文化惠侨,不断强化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组织申报和作用发挥,在团结凝聚侨心侨力、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围绕“一个梦想”,强化组织申报。一是加强思想引领。全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引导全州侨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利和利益纳入全州大统战工作督查内容,借助“4.15”国家安全宣传日、五月综治(平安建设)宣传月、法制宣传“一条街”、“12.4”国家宪法日、“侨胞之家”等各类活动,集中向群众宣传讲解侨法政策。大力开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涉侨权益保护“一法两办法两条例”的宣传教育,在全州上下营造知侨、爱侨、护侨,为侨服务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组织申报。着力做好侨联文化交流工作,不断搞好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今年以来,顺利完成下司古镇、镇远古城“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揭牌,持续对接申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个,“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个。目前全州共有黄平且兰旧州古镇、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百孚万户寨、下司古镇、镇远古城7个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并申报天柱三门塘和黎平肇兴侗寨2个省级基地。

立足“两对宝贝”,突出地方特色。一是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充分发挥全省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最集中、最典型、最出彩的州之优势,重点打造出黄平且兰旧州古镇、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两个国家级“基地”和5A级的镇远古城省级“基地”,讲好且兰古国、镇远千年古城和世界最大苗寨的故事,增强广大侨胞对故乡的亲情,对故土的眷恋,对乡情的感知,对文化的认同,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二是用好红色资源。全州获批革命老区县(市)7个,有各类革命遗址343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处。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成功打造黎平会议会址和红七军军部旧址两个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通过深挖革命文物、英雄事迹、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其铭记历史、照亮未来的作用。三是借势“村超”和“村BA”。去年以来,黔东南州“村超”“村BA”火爆出圈,吸引着无数海外华侨华人的关注,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截至目前,全网流量已突破1500亿次。例如,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所在地榕江县举办的“村超”,不断加入国际元素,吸引各国爱好者来此体验足球的魅力。今年4月13日,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18名在华留学生组成方阵,在“村超”赛场周围进行巡游,带来多国美食和各自的传统歌舞表演,为现场观众带来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着力“三个交融”,注重作用发挥。一是着力民族节日共庆交融。黔东南州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年有节日集会近400个,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等吸粉无数。全州按照“一县(市)一节庆”工作思路,通过扶持、宣传、搭建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节庆品牌,将苗年、侗年等本地代表性传统节庆活动办成海内外各民族同胞“三交”平台,推动民族节庆活动提升发展,使民族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着力民族体育共享交融。全州通过持续办好贵州环雷公山马拉松、民体杯全国龙舟赛、独竹漂比赛、“村超”“村BA”、姑妈篮球赛、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等系列品牌赛事活动,依托龙舟、独竹漂、射弩、高脚、板鞋、蹴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断提升民族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社会参与度,培育普及具有黔东南州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体育旅游赛事品牌,不断扩大黔东南民族体育赛事在海外侨胞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着力民族村寨共居交融。推动侨企“百孚万户寨”成功申报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积极协调推进该集团打造的乌羊麻苗寨民宿群和桃花岛民宿,面向海内外同胞开放,并通过该基地以点带面,着力满足海内外各族同胞对乡村旅游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让海外侨胞在苗乡侗寨游得舒心、游得畅心。


(来源:黔东南统一战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