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您的位置:首页 » 统战时讯

【听见统战声音】人民日报:新景新面貌 化屋山水情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对毕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展示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倾情倾力、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参与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成就,日前,贵州省委统战部邀请中央和贵州省主流媒体赴毕节试验区开展“建党百年•统一战线参与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主题宣传报道活动。

12月,贵州黔西县新仁乡的大山里薄雾浓云,一条逶迤的柏油路镶嵌山间,沿着路深处寻去,长江上游乌江边的化屋村显露。

化屋村乌江边。化屋村供图
山内,碧波高山,村民何兰已最熟悉不过,而曾经一条“手扒岩”是村里通往外界唯一的途径,行路难,让未成家的何兰从未踏足山外的世界,她常说自己就像个“老古董”。
而今35岁的何兰梳着歪梳苗发髻,身上的苗族服饰彩线十分亮眼。作为村里致富带头人,她的农家乐在今年收入数十万,说起改变何兰连声感慨:“多亏了政府和民建中央的帮扶。”

化屋村农家乐营业者、致富带头人何兰。魏容 摄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携手为毕节脱贫攻坚注入发展动力。2004年,民建中央将黔西列为重点帮扶县,新仁乡为重点帮扶乡,作为深度贫困村的化屋也成为重点帮扶村。
一条“手扒岩”连接山外,途经悬崖峭壁处需手脚并用,交通难如枷锁,牢牢锁住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种植玉米蔬菜土豆自己自足;建筑材料运不进,只能滥开采石头、砍伐树木搭建杈杈房;守着一条江却还背水吃,连用电都难以全村普及。
化屋村支部书记张玉芝直摇头,“要想富,先修路。”调研了解诉求后,民建中央迅速从交通部门协调项目资金,并于2008年打通化屋村至新仁乡的公路。

化屋村道路旁的农家乐 。魏容 摄

同年,何兰也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开起了农家乐,与化屋村一同走上发展的新路。
2017年4月30日,在国家扶贫政策帮助下,化屋村34户苗族村民从不通水电路的麻窝寨集体搬迁到箐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化屋村正式出列。
“化屋的山水资源与苗族聚居的村落结合,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着眼未来,村支两委与民建中央不谋而合,曾久困于山的化屋村,开始书写“山水文章”。
从2004年至2021年,民建中央帮扶新仁乡61个项目,涉及资金5543万元,其中帮扶化屋村就占25个项目。
民建中央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带动各类资金近3000多万元,用于化屋村花坡场、舞台、码头、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特色民居改造,修建小水窖、沼气池。

化屋山水。化屋村供图

而今,化屋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已是黔西市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为让脱贫群众稳定脱贫发展,化屋村发展生姜、樱桃、枇杷、能繁母猪等一系列惠农种养殖产业项目,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

在民建中央帮扶下,化屋村村民代表前往外地学习旅游发展经验,进行农家乐服务、厨艺技能等培训,化屋村的农家乐从最初的3家逐步扩张到33家。

“今年总书记来我们这里调研,国庆和双十一游客爆棚,院坝里常常满座。”何兰难掩喜悦,“今年的毛收入已有五六十万了!”

夏季最忙的时候,何兰还雇了十多个乡亲帮忙,每月3千元务工工资。土鸡、腊肉、酸汤鱼等曾经的老味道在新发展中成为农家乐的“致富秘籍”,何兰向乡亲分享经验,她的初衷很简单,“政策好,我们也要努力,家家户户都富起来才好。”

“群众生活更好,我们得加把劲巩固好脱贫成果,衔接好乡村振兴。”村支部书记张玉芝接过话茬。

化屋村移民安置点 。魏容 摄

化屋村安置点扶贫车间。魏容 摄

如今,民建中央在化屋村安置点上建设扶贫车间,发展苗绣产业,今年还实施长桌宴的项目和导游服务队项助推化屋村乡村振兴发展。

化屋村扶贫车间 制作服饰现场 。魏容 摄

化屋村扶贫车间苗绣作品。魏容 摄

“苗绣产业带动固定就业50人,人均收入提升了8千元以上,长桌宴项目已注册到村里的合作社发展,联结179户农户参与其中。”

张玉芝介绍,接下来,巩固脱贫成果,做实做好乡村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发展目标。

化屋村导游服务队队员 赵群 。魏容 摄

“没想到会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接到游客必讲的是村里的景点,还有国家的好政策!”村民赵群作为导游服务队的年轻队员,在今年十一已经独立接待了游客,结合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情况,让游客一路享受最便捷的服务已成为她的工作指南。

扶贫车间机杼声声,成品的丝巾、抱枕、桌旗等苗绣产品将沿着山路运出山外,“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村落,车行缓缓“制作窗帘,安装各种窗帘”的叫卖声不断,一畔山水景,一畔烟火味,往来山水间,小山村热闹起来了。

(来源:人民日报贵州频道;记者:魏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