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思想合力共话发展新篇
“2025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
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术研讨会侧记
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从全国一盘棋角度来讲,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参与边疆治理就是其中应有之义。”8月7日,在“2025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学术研讨会”)上,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表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可以为边疆治理提供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此次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多家全国权威科研机构、知名高校的百余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边疆治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题,为推动贵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汇聚力量。
明主线、聚共识为“模范省”建设点赞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任务是有机统一的。现代化不仅是国家的现代化,也是民族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表示,新时代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着力加强民族工作力量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贵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此为基础开拓经济文化的增长点,可以作为一套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内蒙古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首席专家何生海开门见山,对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所取得的成效“点赞”——这,也是此次研讨会参会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
这份成效来自系统推进、协同发力的长期坚持。近年来,贵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全省民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推进社会治理、民族事务、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推动主题宣传、实践推进、治理创新同步展开。巩固和发展贵州民族团结良好局面,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
围绕发展动能与品牌塑造,何生海进一步建议:“以多彩文化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做好文旅工作。将‘多彩贵州’打造成为全国品牌,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在贵州,各族群众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精神正让‘改变家乡’的愿望变成现实。”王延中认为,贵州的“团结底色”是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底气”。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为何贵州能把“模范省”建在实处、做成样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豫贵介绍,贵州牢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将其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真抓实干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真金白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真情实意帮扶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过程中,贵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英补充道,“无论个人、社区抑或是高校、组织,都应该充分运用自身资源,通过多维举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实践、固团结为深化“三交”赋能
“在贵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教学既保护了多样性又强化了共同性;‘互嵌式社区’推动各族群众形成‘你中有我’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与乡村振兴融合,使边疆从‘通道’转变为‘振兴枢纽’……”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执行会会长那金华认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为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引。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聚焦贵州基层治理创新举措,围绕“村超”“村BA”“村T”等一系列“村”字号品牌展开讨论。王延中直言:“要让民族团结真正开花结果,就要有群众基础和社会动力。‘村超’‘村BA’等赛事,扎根民间、扎根基层,是群众自发参与的民族团结最好课堂。”
“‘村T’通过‘内生外联’模式实现非遗国际化:以民族服饰为载体,依托国内外展演形成主客互构的传播范式,彰显了中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国际传播路径。”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校侨联副主席白松强对“村T”走红的观察细致入微,他认为,“村T”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与群众参与,借助新媒体裂变效应,助力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实现“造血式”发展。
李豫贵介绍,贵州在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有效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文体赋能的平台载体,打造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起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方面,贵州有着天然的优势。”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起联玉如此概括这种“天然优势”:文旅资源丰厚、赛事抓手接地气、各族群众共参与。
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省侨务办主任王茂爱介绍,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为非遗项目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建立完善法规体系,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保驾护航。近期,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正如火如荼举办,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节庆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力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指路径、塑品牌为“多彩贵州”发展献策
路线已明,专家学者们聚焦“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纷纷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言献策。
“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越多彩,越得找共同点,越得画出最大‘同心圆’。”何生海表示,贵州应以“多彩”充实共同性,以多彩文化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做好文旅工作。将多彩贵州打造成为全国品牌,从而成为贵州经济增长点。
“‘三交’作为实践路径,所实现的正是将各族群众的社会行为嵌入统一社会空间从而推进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的生成过程。”桂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侯玉霞认为,旅游不仅是文化的传播平台,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应运用“寓教于游”的方式,推动文化认同向心理认同、制度认同转化。
针对贵州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英提出:“应注重‘全季’旅游的建设,根据不同时节打造不同IP吸引游客,推动文旅融合一年四季的可持续发展。”
顺应发展大势,锚定历史方位。为期2天的学术研讨会思想共鸣、金声玉振,聚于“精”、落在“实”、成于“新”,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注入坚实动力。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