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从过去被人‘看不起’到现在被夸‘了不起’,海雀人告别了绝对贫困,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正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眼望万亩林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数据显示,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已达77.21%,林木价值达80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实现了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双嬴”的目标。通过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海雀村创建了“1125”产业模式,即:建成了“1个服装厂、100亩食用菌大棚、20万羽蛋鸡养殖场、500亩矮化苹果种植基地”。此外,还发展起能繁母牛养殖、脱毒马铃薯种植等项目。
“通过这些产业,海雀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2020年初的16200元。”说起海雀村的变化,文正友充满自豪。
海雀村的绿色增收之路是毕节市“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毕节市大力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林业产品深加工为代表的绿色制造产业、以森林旅游为代表的山地旅游产业、以生态保护为代表的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绿色银行”。
“乌蒙磅礴走泥丸”,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始终是令人牵挂的地方。它曾因生态恶劣、人口膨胀而陷入“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从此,“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成为毕节发展的“主旋律”。
生态建设,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结合坡高谷深的地理条件,毕节探索出了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经验。
开发扶贫,同心攻坚。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统一战线的大力帮扶,为毕节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以多种方式支持试验区建设。毕节试验区“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了一条喀斯特贫困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也探索出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的新经验。
磅礴乌蒙,万象更新。30多年来,从“连峰际天、飞鸟不通”到通航全国23个城市、县县通高速、村村组组通公路、家家户户路硬化。依托交通筑起的“高速平原”,毕节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成效斐然,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美丽村寨处处可见。。。。。。
如今的毕节人,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毕节试验区建设全过程、全环节。
行走在乌蒙大地,随处可见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民众洋溢着希望的笑脸,随处可见火热的生产建设场面……
何兰在农家乐里忙碌。石小杰 摄
坐落在乌江源百里画廊的黔西市化屋村,峡谷雄奇,碧水东流。今年35岁的何兰趁着化屋村依托青山绿水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在2018年和丈夫开办农家乐,经过多年努力,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我是因为跟着村里发展旅游业才享了福。”何兰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时,每天能接到30多个电话,最多时一天能接待700余人,70桌全被订满,一天能有1.5万元的收入。
同样享受到化屋村乡村旅游红利的化屋村村民赵群,2021年通过参加民建中央为化屋村开办的旅游培训,成为村里的11名导游之一。
“比起在外务工,我更喜欢现在这份工作。”赵群说,现在不仅能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游客,把家乡的美景和发展变化介绍给更多的人,还能在家门口照顾父母。
化屋村一隅。石小杰 摄
在奋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上,毕节还不断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激活经济社会发展“一池春水”,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全力推动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农业大发展、旅游大提质。
织金县茶店乡,中国石化织金50万吨/年PGA(聚乙醇酸)项目加快推进;威宁自治县群山之巅,大风车“吞风吐电”;新型建材发展风生水起;轻纺等轻工业后劲十足……毕节市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随着12个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毕节蔬菜、水果、食用菌、肉牛、肉禽生产规模分别排名贵州省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2.6%,农业现代化跑出了加速度。
驶进了后发赶超快车道的毕节,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2020年,毕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
启航新征程,扬鞭再奋蹄。贵州省委常委、毕节市委书记吴强在展望未来五年时表示,毕节市将全力以赴推动旅游产业化实现新突破,全力以赴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新突破,全力以赴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全力以赴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新突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毕节在希望的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一个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新毕节,正在乌蒙大山深处崛起。